1992年,长期居住在美国的特务头目毛森,在生命弥留之际,对儿子吐露心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够回到祖国,回到遥远的故乡再看上一眼。
1908年,毛森出生在浙江江山一个贫困家庭,与当时那个时代的许多穷苦孩子一样,年少的毛森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为了圆读书梦,他借用了邻居毛善森的身份混入学堂,这一步棋,既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也埋下了他日后以假乱真、玩弄权术的种子。 从师范毕业后的毛森曾当过一段时间教员,但这份清贫而踏实的工作并未让他满足,野心的驱使让他考入了浙江警官学校,而这一选择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警校期间,他遇到了日后军统系统的重要人物毛人凤。 有趣的是,正是那个被他冒用的名字引起了毛人凤的注意,当毛人凤发现这位“本家兄弟”竟是个顶替者时,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毛森的胆识和智慧十分欣赏,从此将他收入麾下。 在军统系统中,毛森展现出过人的才干,他善于察言观色,长袖善舞,更重要的是,他展现出了非凡的生存本领,两次被日军逮捕,他都能化险为夷,第一次在杭州,他伪装成商人,死咬身份不改,最终等来援救,第二次被捕后,他甚至能在狱中继续领导行动,最后借守卫松懈之机逃脱。 这些经历不仅让毛森在军统系统站稳脚跟,更让他深谙权力游戏的法则,他逐渐成长为一个老练的特务头子,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更是呼风唤雨,他一手建立起庞大的情报网络,成为了一个让人闻风丧胆的人物。 1949年,当革命的浪潮即将席卷上海时,已经成为上海警察局长的毛森,做出了他一生中最残暴的决定,他下令处决了数百名在押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其手段之残忍,让"毛骨森森"这个绰号更添阴森恐怖的意味。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上海即将解放,毛森随国民党仓皇撤往台湾,此时的他,或许以为只是暂时的撤退,却不知道这将是他漫长流亡生涯的开始。 当毛人凤与蒋经国之间的较量愈演愈烈时,毛森站在了老主子毛人凤一边,这个选择,让他在毛人凤倒台后也随之失势,最终,他不得不携家带口逃往香港,开启了流亡生涯。 从呼风唤雨的特务头子沦为过街老鼠,毛森的人生跌入了最低谷,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安稳,台湾当局的通缉令如影随形,经过一番辗转,他逃往琉球,最终在1968年抵达美国,在纽约水牛城落脚。 这座美国北部的冰冷城市,与他曾经纸醉金迷的上海形成鲜明对比,昔日的权势如过眼云烟,剩下的只有异国他乡的孤寂与落寞,随着年岁渐长,故土难离的思绪在这位流亡者心中不断滋长。 在异国的日子里,毛森的内心似乎经历了某种转变,这个曾令无数人胆寒的特务头子,开始频繁与家乡通信,他给家乡捐钱修建学校,设立助学基金,试图用这种方式弥补过往的罪孽,然而,历史的血债岂是金钱可以填补? 年逾古稀的毛森获得了美国绿卡,在旧金山安度晚年,闲暇时光,他开始写回忆录,但每当提笔,故乡的山水便浮现眼前,那个从小生长的浙江小村,那些熟悉的乡音乡情,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1992年,84岁高龄的毛森终于下定决心,要完成回乡探访的心愿,这个决定让他的家人十分担忧,一个曾经的特务头子,犯下过累累罪行的人,真的能平安回到故土吗? 出人意料的是,当地政府对这位“迷途知返”的游子展现了宽容,在儿子毛建光的奔走联络下,毛森获准踏上归乡之路,当他重返阔别四十余载的家乡时,迎接他的不是冷眼和质问,而是乡亲们的热情款待。 这样的善意让这位老人倍感惭愧,他在祖屋的神龛前长跪不起,向列祖列宗叩首,面对乡亲,他坦言自己愧对这片土地,浙江省长还特意接见了他,感谢他多年来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资助。 回到美国后不久,毛森就在旧金山溘然长逝,这位特务头子的一生,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的种种荒谬与无奈,他亦正亦邪的一生,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特殊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