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一位地主接待了300名八路军到家中休整,没想到却被1200名日军包围,激战过后,八路军的子弹耗尽,危急关头,这位地主却再次冲了过来……
宗子敬字伯恭是陵县大宗家村的一位地主,他家境殷实,祖上传下的田产有几百亩,放眼村中数一数二,然而,宗子敬却不像一般的乡绅地主那样狭隘自私,他为人宽厚仁慈,常常义助村中贫苦百姓,雪中送炭,因此在乡里颇有威望。 宗子敬一家世代耕读传家,虽居于乡野,却颇有见识胸襟,宗子敬早年游历四方,目睹战火纷飞,外敌入侵,内心早已埋下“心忧天下”的种子,他虽年事已高,力不能至,却也常寻思如何为国出一份绵薄之力。 1939年,日军在华北大举进犯,村村寨寨,无不遭受战火荼毒,一天,一支八路军部队突入陵县,与穷凶极恶的日军展开激战,这支部队是由冀鲁边区的曾国华将军率领,虽然英勇善战,但寡不敌众,渐渐陷入绝境,迫切需要一处安全的落脚点,才能休整再战。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到宗子敬耳中,他当机立断,张开双臂,邀请曾国华部到自家宅院歇脚,要知道,当时若是地主豪绅敢收留八路军,无异于玩火自焚,日军誓要扫荡抗日力量,杀一儆百,收留一名八路军战士,全家老小都可能满门抄斩。 宗子敬此时想到的却是国家危亡,家园沦丧,他豁达地对战士们说:“各位为国抛头颅,洒热血,鄙人区区一介村夫,虽无力上阵杀敌,但能为诸位提供片刻安歇,也是万幸之至!” 曾国华将士们走进宗家大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院内洁净宽敞,家什陈设虽然朴素无华,却也齐整有序,宗子敬热情地招呼战士们落座,并吩咐家人准备酒席,犒劳各位久经沙场的英雄儿郎,疲惫的战士们聚在一起,享用家常美味,讲述着万里征战的故事,宗子敬在一旁细心倾听,脸上洋溢着由衷的敬佩和感动。 日军追兵的铁蹄声很快逼近,形势万分危急,曾国华面容凝重,环顾四周险峻的山势,与几位谋士开始商讨迎敌之策,宗子敬深谙地形,便向八路军军官娓娓道来,哪里可以伏击,哪里适合设防,如数家珍,曾国华听后如获至宝,连连称赞老先生见多识广,是位当世奇才。 战鼓声声,硝烟四起,日军在宗家村外摆开了战阵,一场恶战在所难免,曾国华麾下健儿个个英勇无畏,在这个临时的大本营里,他们和宗子敬全家上下一起,筹划着抗敌的种种方略,宗子敬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面对随时会丧命疆场的八路军战士,心如刀绞,恨不得自己也能拿起手中刀枪,直捣黄龙! 战斗打响了,八路军战士们在宗家大院内奋勇抵抗,与日军展开残酷厮杀,鬼子们仗着人多势众,火力凶猛,步步紧逼,而八路军虽然士气高昂,却终究寡不敌众,渐感力不从心,曾国华心急如焚,眉头紧锁,他知道,弹尽粮绝之际,若是再撑不住,全军覆没就只是时间问题。 说罢,他便引着曾国华来到后院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只见他挪开一块沉重的石板,竟露出一个深邃的地窖入口,宗子敬举着火把,领着曾国华走进地窖,只见里面整齐地码放着数十个大木箱,打开一看,曾国华惊得目瞪口呆,里面竟然尽是崭新的枪支弹药! 原来,宗子敬早年间便密切关注时局,他料定有朝一日外敌必犯,而国将倾颓,为了这一天,他暗中囤积军火,就是为了在危急关头,能为抗日力量提供帮助。 曾国华紧紧握住宗老先生的双手,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有了军火接济,八路军士气大振,宗子敬全家上下,包括他年轻貌美的儿媳,也一同拿起武器,和战士们并肩作战,一时间,整个宗家村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人人化身战斗英雄。 日军哪里料到,看似弹尽粮绝的八路军,竟突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在宗子敬家中,不但找到了休整之所,更获得了宝贵的军火补给,曾国华临机应变,指挥若定,八路军战士们勇猛顽强,和日军展开肉搏战,激战一天一夜,日军伤亡惨重,落荒而逃,宗家村保卫战,竟以八路军的大捷而告终! 这场战斗的胜利,是八路军不屈不挠英勇善战的结果,但也离不开宗子敬的慷慨相助,他临危不惧,慨然解囊,把多年积攒的家底悉数捐献,为八路军披荆斩棘扫清障碍,这种舍己为国的大无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精神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