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0月28日深夜,赵九章服下大量安眠药,安静地躺在床上离世,他没有留下

百年战争录 2025-04-22 11:05:36

1968年10月28日深夜,赵九章服下大量安眠药,安静地躺在床上离世,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也没有写下一句话。   赵九章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一个中医世家,幼时,他沿袭家学,在私塾攻读儒家经典,为将来成为一名医者做准备,1929年,怀揣梦想的赵九章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这个中国最高学府的熏陶下,他的科学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毕业,随后远赴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这个世界科技前沿的舞台上,赵九章选择了气象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经过5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中国早期掌握现代气象学的科学家之一。   1938年,学成归国的赵九章面临着出人意料的抉择,彼时,德国正处于纳粹政权的统治之下,出于对赵九章才能的赏识,他的导师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他能留在德国工作,然而,心系祖国的赵九章婉言谢绝,毅然选择回到战火纷飞的中国,在这个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   回国后,赵九章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在大学讲堂上,他向学生们传授气象学的前沿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青年科学家,同时,他还致力于中国现代气象学体系的建设。   上世纪40年代,中国的气象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完备的设施,赵九章凭借在德国学到的知识,积极推动中国气象学的数理化进程,他编写了中国第一部《动力气象学》讲义,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和清晰的物理概念,为中国气象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中国处于内战的边缘,国民政府下令国立中央大学迁往台湾,而赵九章却做出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留在大陆,献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深知,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和宝贵的仪器设备,都是国家的财富,不能随意带走,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实验室的钥匙交给了中国共产党,把毕生心血留在了祖国大陆。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作为中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赵九章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所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凭借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带领中国地球物理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大气科学领域,他主持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为中国的防灾减灾、农业生产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赵九章最难能可贵的贡献,还是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上,上世纪50年代末,面对两个超级大国在太空领域的激烈角逐,他敏锐地意识到,发展航天事业对于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于是,他向中央建议,要尽快发展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   1958年,在赵九章的积极倡导下,“581工程”正式立项,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序幕正式拉开,作为这个项目的领军人物,赵九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时,中国在航天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成熟的理论,没有先进的设备,也没有专业的人才,面对这种情况,赵九章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研制工作。   在赵九章的带领下,中国科学家们开始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攻坚战,他们从零开始,一点一点摸索航天器研制的规律,赵九章凭借深厚的物理学功底和气象学素养,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设计方案,在他的指导下,中国的航天器研制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1968年10月26日,61岁的赵九章含冤自尽,他走的那天,正是“东方红一号”的原型即将研制成功的关键时刻,他没能见到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没能听到祖国上空响起的第一声卫星脉冲,这位为中国航天事业鞠躬尽瘁的科学家,就这样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赵九章虽然离世,但他的科学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后人的心中,在他的影响下,一大批青年才俊走上了科研岗位,成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生力军,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冲上云霄,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卫星技术的国家,这一天,人们无不感念这位已故科学家的丰功伟绩。   赵九章的离世,是那个特殊年代留给中国科技界的一道伤痕,直到1978年,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他才得到了彻底的平反,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为国防科技事业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0 阅读:74
百年战争录

百年战争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