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鬼丧心病狂!是谁全力帮助美国高盛一步步实现毁灭中国的计划?

国际热点追踪者 2025-04-22 11:43:23

我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里飞速发展,吸引了无数国际资本的目光,其中就包括美国金融巨头高盛。这家成立于1869年的老牌投行,1994年正式进入我国市场,打着“战略合作”的旗号,参与了我国多家企业的投资和上市业务。 表面上看,高盛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似乎在助力我国经济发展,但实际上,它的一些商业行为却让我国企业损失惨重,甚至险些破产。有人不禁要问:这背后是不是有“内鬼”在作祟?是谁在全力配合高盛,一步步把我国企业推向深渊?

高盛这家美国公司,1869年成立于纽约,算是全球金融界的“大佬”。它1994年进入我国时,正赶上我国金融市场刚刚开放的好时候。那会儿,上海证券交易所才成立没几年,期货市场和证监会也刚起步,国内对金融这块儿的规则和玩法还不太熟。 高盛一看机会来了,立马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杀进我国市场,投资了中国平安、工商银行这样的巨头,还帮中国移动、中国石油这些大企业搞了IPO,筹了不少钱。 高盛在我国的业务范围挺广,投资银行、证券交易、财富管理啥都干,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甚至还有少数有钱人。

尤其是金融衍生品这块儿,高盛特别拿手。它利用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经验,设计了一堆复杂的金融产品推销给我国企业。这些产品听着高大上,说是能“管理风险”“对冲损失”,实际上呢?好多都是陷阱,等着我国企业跳进去。 那时候,我国企业对金融衍生品基本没啥概念,管理层看到高盛这种国际大牌找上门,又是美元投资,又是“合作共赢”,一个个都乐开了花。地方政府也觉得这是政绩,能拉动经济,谁不愿意呢?可高盛哪是来做慈善的,它看准了我国在金融知识上的短板,瞅准了监管不严的空子,用复杂的合约把一些企业套得死死的。市场一波动,这些企业就得赔得底朝天。 比如说,高盛进入我国后没几年,就开始跟一些国企和地方企业签各种金融衍生品合约。这些合约条款复杂得像迷宫,普通人根本看不懂,更别提当时那些没啥国际经验的管理层了。高盛呢,一边当“老师”教你怎么玩,一边当“对手”跟你对赌,吃准了你不懂行。

要说高盛在我国干的事儿有多坑,咱们得拿真事儿说话。深南电和中航油这两家企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俩国企,一个是电力行业的,一个是石油行业的,本来都是咱国家的支柱型企业,结果跟高盛一交易,差点儿没缓过来。 深南电全名叫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是深圳市国资委100%控股的国企,干的是电力生意。2008年,它跟高盛的子公司杰润签了两份原油期权合约。合约里说,如果国际油价高于62美元,深南电每个月能赚30万美元;但如果油价跌到62美元以下,深南电就得按每桶差价赔40万桶,而且这亏损还没上限。 那会儿正值2008年上半年,国际油价高得离谱,一度冲到147美元。深南电的管理层一看,觉得油价肯定还得涨,赚30万一个月多美啊,就签了。结果呢,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来了,油价从147美元直接摔到35美元。深南电傻眼了,按合约算,一年得赔1亿多美元,相当于把公司掏空了。

更离谱的是,这两份合约压根没经过深南电董事会批准,是公司内部几个员工私自签的。这事儿一曝光,内部管理漏洞暴露得一塌糊涂。有人怀疑,高盛是不是通过啥手段勾搭上了这些员工,让他们稀里糊涂签了字。不管咋说,高盛赚得盆满钵满,深南电却只能卖子公司求生。后来政府出面跟高盛谈判,才把损失压下去一点,可深南电还是伤了元气。 再说中航油,全称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曾经是我国航油进口的垄断企业,地位老高了。2004年,它却因为跟高盛等金融机构玩衍生品交易,亏了5.5亿美元,最后申请破产保护,轰动一时。 中航油的CEO陈久霖,原本是个牛人。1997年他接手中航油时,公司都快倒闭了,他愣是靠改革把净资产从17.6万美元搞到1.5亿美元,市值一度达到11亿美元。可惜,2003年他听信高盛的“建议”,开始玩石油衍生品交易。起初说是对冲油价风险,后来就变成投机了。

2003年底,中航油大量卖出原油看涨期权,赌油价会跌。结果2004年油价不跌反涨,中航油亏得一塌糊涂。陈久霖没及时止损,反而在高盛“指导”下继续加仓,最后亏了5.5亿美元。2004年11月,中航油撑不住了,申请破产保护,陈久霖也被停职,后来在新加坡被判了4年3个月的刑。 最气人的是,高盛旗下的杰润公司,既是中航油的交易对手,又是它的风险管理顾问。这就等于高盛既当裁判又当选手,把中航油玩得团团转。陈久霖固然有责任,但高盛这种“双面人”的角色,实在是让人寒心。 我国企业如何应对高盛的商业行为 深南电和中航油这两件事儿,教训太深刻了。咱不能光骂高盛狡猾,也得反思自己为啥这么容易上当。面对这种国际金融巨头,我国企业得长点心,不能再稀里糊涂地栽跟头了。

首先,监管得跟上。2005年以后,我国政府开始重视这事儿,出台政策要求国企做跨境衍生品交易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内部风险管理也得加强。这招挺管用,后来类似的大亏事件少多了。监管严了,高盛想再钻空子也没那么容易。 其次,咱得学聪明点。我国企业得赶紧补金融知识的课,尤其是衍生品这块儿,不能再当小白了。管理层得懂行,签合同前得好好研究条款,别被高盛的花言巧语忽悠。企业内部也得建规矩,所有大交易都得董事会批,不能让员工随便乱签。 再者,得警惕高盛这种国际巨头的套路。它在全球混了上百年,经验老道,设计的产品看着诱人,其实全是坑。我国企业在跟它打交道时,不能光看表面利益,得算清楚风险,别稀里糊涂跳进去。尤其是那种复杂的衍生品合同,没搞明白之前千万别碰。

最后,咱也可以跟国际上其他机构多合作、多交流。学学人家的金融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水平。 高盛在我国这二十多年,既带来了资金,也带来了教训。国际金融巨头不是善茬,咱得擦亮眼睛,管好自己的人,提升自己的本事。内鬼也好,外敌也罢,最终还得靠我国自己硬起来,才能不怕任何“毁灭计划”。吃一堑长一智,咱以后得更牛才行!

0 阅读:1258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60

用户10xxx60

5
2025-04-22 19:57

还是给自己的金融内鬼们先上锁吧

用户10xxx44

用户10xxx44

4
2025-04-22 18:53

跟外国全融机构打交道,一定要防!!!!!!!不能只看表面!!!!!要看清资本家险恶用心!!!!!!!

good lucky 回复 04-23 00:28
一缸,人民的银行行长,大汉奸。

石头

石头

1
2025-04-22 20:23

内鬼太多防不胜防。

国际热点追踪者

国际热点追踪者

紧跟国际热点,为您追踪全球最新、最热的事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