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株洲咋成了“深海装备造梦工厂”? 最近,一场关于“深海”的研讨会在湖南株洲火了——没有海风拂面,没有浪涛拍岸,百位专家却在田心的会议室里,把“海洋装备”聊得热气腾腾。 这场“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智能海洋装备研讨会,不仅让“株洲造”深海装备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更揭开了一个让人直呼“没想到”的秘密:这座不靠海的内陆城市,竟悄悄成了“深海装备造梦工厂”,在全球海洋装备赛道上跑得飞快! 不靠海却能“驭海”,株洲的底气从哪来? “株洲的征途,除了星辰,还有大海。”这句话听着浪漫,背后却是硬核的技术迁移。 很多人不知道,株洲的“海洋基因”其实藏在“轨道基因”里。 作为全球知名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这里的企业玩得转高铁的电气控制、液力传动、变流器技术,而这些技术恰好是深海装备的“命门”。 比如,深海机器人要在6000米海底提起4吨重物,得扛住高压强、解决散热难题——中车株洲所的技术团队,竟从90年代铁路行业的油冷变流器里找到了灵感,把机器人用能效率直接提升20%。 这种“轨道技术反哺海洋”的操作,让株洲在船舶电驱、深海机器人、海上风电三大领域迅速“破圈”。 更绝的是“自主可控”的硬实力。 时代电气用7年时间啃下6款深海装备,国产化率高达97%;全球最大的20MW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启航号”在株洲下线,能扛17级台风,单台每年发电够3.7万户用一年,还能减少6.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水下挖沟敷缆机器人能下潜2603米,最深能挖5.8米沟……这些数据单拎出来都够“震撼”,凑在一起就是株洲海洋装备的“技术名片”。 从“跟跑”到“领跑”,株洲凭啥啃下深海“硬骨头”? “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那年,株洲人就意识到:这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毕竟,3.25万亿元的深海科技市场,谁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抢下最大的蛋糕。 但深海装备难在哪儿? 高压、低温、强腐蚀的极端环境,让很多关键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株洲的解法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用轨道交通积累的“老本”做技术溢出——比如中车株洲所把高铁的永磁牵引技术,升级成海上风电的智能控制系统;另一方面,用“收购+自研”快速补短板。 2015年,时代电气斥资12亿收购英国深海机器人巨头SMD,直接把全球第二的技术收入囊中,再结合自身研发,很快推出“水龙号”智能挖沟机,在雷州半岛的项目里,顶着台风和急流照样高效作业。 更让人惊喜的是“产业生态”的完善。 不只有中车株洲所“挑大梁”,天桥起重为新加坡造远程操控堆取料机,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航海产业学院”,株洲海事学校输出上万名国际海员……从“造装备”到“养人才”,株洲的海洋装备产业链越拧越紧。 深海“株洲造”,藏着怎样的中国故事? 普通网友看株洲的海洋装备,可能觉得“酷”“牛”,但往深了想,这背后是中国“向海图强”的决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车首席科学家冯江华说得直白:“深海作业装备是海底施工、敷缆铺管的关键,我们必须加速攻关,不能被‘卡脖子’。”这些年,株洲企业不仅在技术上“突围”,更在全球产业链里“扎根”——时代电气的水下挖沟装备覆盖几乎所有作业场景,“启航号”让我国深远海风资源开发进入新纪元,连英国的SMD被收购后,也成了“中国技术输出全球”的桥梁。 网友@海阔天空在研讨会上留言:“以前总觉得‘海洋装备’是沿海城市的事,没想到内陆株洲能玩得这么转!”这话说到点子上了——株洲的成功,证明“不沿边不靠海”从来不是限制,反而是“另辟蹊径”的机会。 当轨道交通的“老本行”遇上深海装备的“新赛道”,当技术迁移的“巧劲”撞上自主创新的“狠劲”,内陆城市也能在全球海洋经济里“闯出名堂”。 从“轨道上的株洲”到“深海里的株洲”,这座城市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不可能”,不过是没找到打开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当越来越多“株洲式”的创新故事在神州大地上演,中国的“海洋强国”梦,只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壮阔。
内陆株洲咋成了“深海装备造梦工厂”? 最近,一场关于“深海”的研讨会在湖南株洲火
俊誉谈娱娱乐
2025-04-22 11:47:45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