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公开。遗嘱没有对小香玉产生任何影响,不禁让人好奇里面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主要信源:(大众网——小香玉艺名之争的背后) 豫剧界有场没见血的祖孙恩怨,说起来能让人唏嘘半天。 常香玉和小香玉这对祖孙,一个守着老祖宗的规矩不放,一个偏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硬是把传统豫剧搅出了新动静。 常香玉在豫剧行当里那是响当当的招牌。 早年间她踩着高底鞋在台上转个圈,台下观众能把巴掌拍红了。 河南梆子能唱遍大江南北,她那张嘴功不可没。 这老太太七十几岁还在带徒弟,眼瞅着自家孙女陈百玲是个好苗子,五岁小孩就能把《花木兰》唱得有板有眼。 常香玉一高兴,直接把"小香玉"的名号给了孙女,手把手教她甩水袖、走台步,连夜里说梦话都在教戏。 小香玉也争气,十六岁就在省里拿了大奖。 常香玉看着孙女在台上活脱脱像自己年轻时候,笑得满脸褶子都挤到一块儿。 老太太掏家底办了所艺校,指望着孙女把豫剧传承下去。 可谁也没想到,这祖孙俩后来能闹到要登报断绝关系的地步。 事情坏就坏在"创新"两个字上。 小香玉年轻气盛,觉着老戏没人看,硬是在豫剧里掺和进流行歌曲的调子。 她带着学生在电视晚会上又唱又跳,还给传统唱段配上电子琴伴奏。 常香玉在电视机前看得直拍桌子,说这是糟蹋祖宗传下来的宝贝。 老太太气得三天没吃饭,逢人就说要把"小香玉"的艺名收回来。 最让常香玉寒心的是艺校倒闭那档子事。 当初为了办这个学校,老太太把存折都掏空了,还拉下脸求人帮忙。 结果小香玉两口子光顾着跑商演,学校管理得一塌糊涂,没两年就黄了摊子。 这事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常香玉直接搬回老宅,连孙女电话都不接。 2004年常香玉躺在病床上立遗嘱,白纸黑字写明要收回"小香玉"的称号。 家里人按她嘱咐,不到万不得已不往外说。 可老太太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人发现小香玉照样用着艺名四处演出。 直到周年祭那天,常家人实在看不下去,才把遗嘱公之于众。 这艺名收没收回,外行人还真看不出来。 小香玉照旧在春晚上唱豫剧,只不过现在她的戏里又多了武术对打和现代舞。 有人骂她数典忘祖,也有人夸她让年轻人重新关注传统戏曲。 常香玉的老戏迷们分成两派,一派说祖师奶奶的规矩不能破,一派说老戏新唱才有活路。 这事说到底就是老手艺该怎么传的难题。 常香玉守着老理儿,觉着差一分一毫都不是那个味。 小香玉想着法子让年轻人爱看,哪怕改得面目全非。 现如今豫剧院里常见这样的场景:老戏迷摇头叹气说"这不是豫剧",年轻人举着手机录像叫好。 谁也说不清这祖孙俩到底谁对谁错,倒是豫剧的名头确实比从前更响了。 常香玉遗嘱那事,其实老太太临走前还留了话。 她说收艺名不是真要断了祖孙情分,是怕后人把豫剧改得亲娘都不认识。 小香玉这些年嘴上不说,暗地里把奶奶的拿手戏《拷红》重新编排,加上了西洋乐伴奏,倒也在国外演出时博了个满堂彩。 这事要叫常香玉知道了,保不齐又得在棺材里翻身。 现在豫剧圈里常能见着这样的景象:老艺人在茶楼里唱原汁原味的《朝阳沟》,票友们闭着眼打拍子;年轻演员在剧场搞跨界演出,灯光舞美弄得跟演唱会似的。 两边各唱各的调,倒也在江湖上相安无事。只是提起常香玉和小香玉那档子旧事,总有人咂摸着嘴说:"这祖孙俩要是能各退半步,豫剧说不定早冲出亚洲了。"
2004年,82岁常香玉留下遗嘱,并要求家人:不到万不得已,莫要公开。遗嘱没有对
花开富贵坊
2025-04-22 12:0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