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5米!深山里的大坝凭啥刷新世界纪录? 你能想象吗? 在贵州深山的“一线天

俊誉谈娱娱乐 2025-04-22 12:48:13

27.55米!深山里的大坝凭啥刷新世界纪录? 你能想象吗? 在贵州深山的“一线天”峡谷里,一座153米高的大坝,最近干了件让全世界都惊叹的事——从坝体里取出一根27.55米长的混凝土芯样,直接刷新了碾压混凝土大坝的世界纪录! 这根比9层楼还高的“大坝芯”,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 一根“芯”样,藏着多少硬核实力? 故事要从4月17日说起。 在黔西市与大方县交界的西溪河上,中国电建水电八局承建的凹水河水库大坝,用钻机“穿”透了坝体。 当一根直径250毫米、长度27.55米的混凝土芯样被完整取出时,现场所有人都沸腾了——这不仅是国内罕见的优质芯样,更把碾压混凝土大坝取芯的世界纪录狠狠往上提了一截。 这根“芯”凭啥这么牛? 看看它的“颜值”就知道:表面光滑得像打磨过的玉石,石子分布均匀得像精心调配的拼图,结构密实得连针都扎不进去,层与层之间的结合更是严丝合缝。 要知道,混凝土取芯就像给大坝做“CT”,芯样越长、质量越好,越能说明坝体浇筑得“表里如一”。 能取出这么长的芯样,直接证明了这座大坝的施工质量和工艺,已经站在了行业金字塔尖。 深山“一线天”里,如何“炼”出世界纪录? 但谁能想到,这根“神芯”诞生的地方,简直是个“施工地狱”。 凹水河坝址是典型的“一线天”峡谷,河谷最窄处只有6米,两岸山坡陡峭得像被刀削过。 在这样的地方建高153米的薄拱坝(坝顶宽6米,最大底宽才24米),难度堪比在悬崖边搭积木——混凝土怎么运上去? 温度怎么控制? 稍有差池,坝体就可能“闹脾气”开裂。 施工团队的“硬核操作”让人直呼“绝了”。 为了解决混凝土入仓难题,他们搞出了“多级胶带机+130米级双层满管运输系统”:混凝土从搅拌站出来,先坐“胶带机”跑到坝肩,再通过满管“滑”进浇筑仓面,全程不用转车,既快又稳。 为了控制温度,不管是大夏天还是寒冬腊月,混凝土入仓温度都被精准“拿捏”在最佳状态——热了就加冰降温,冷了就盖保温被,比照顾婴儿还细心。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的“死磕”精神。 从坝底到坝顶,每一层混凝土都要过“三检制”的关:上一道工序没达标,下一道工序坚决不动工;每个单元工程优良率必须超过91%,边坡开挖残孔率要达到90%以上。 一线工人芦志钢说:“我们一年回不了几次家,看着大坝一点点‘长’到153米高,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容不得半点儿马虎。” 这根“芯”,暖了6万人的心 其实,这根“世界第一芯”的意义,远不止是个“工程荣誉”。 凹水河水库总投资12.74亿元,总库容4669万立方米,年设计供水量4275万立方米——这些数字背后,是6万黔西市民的日常用水,是2334亩农田的“救命水”,更是黔西工业发展的“动力源”。 “以前一到旱季,家里水龙头经常‘罢工’,现在听说水库快建好了,心里踏实多了。”黔西市民王阿姨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期待。 项目法人代表丁昭佐算了笔账:水库建成后,每年能给城区供4000多万立方米水,相当于1.7万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77万立方米灌溉水,能让2334亩农田告别“靠天吃饭”。 更关键的是,它能缓解黔西工业发展和缺水的矛盾——对于正在加速发展的黔西来说,这简直是“及时雨”。 从“世界第三高”到“世界第一芯”,我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的凹水河大坝,已经是世界第三高、中国第二高的碾压混凝土抛物线双曲拱坝。 而这根27.55米的“芯”,更让它成了行业里的“标杆生”。 它告诉我们:中国的水利工程,不仅能在平原建“大水缸”,更能在深山峡谷里“啃硬骨头”;不仅能建得高,更能建得精。 那些在工地上过年的建设者,那些为了温控熬红眼睛的技术员,那些为了一个数据反复验证的工程师——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这根“芯”,是中国基建实力的“勋章”,更是“为民造福”初心的“见证”。 下次再看到深山里的高坝,别只感叹它的雄伟。 因为在那混凝土的“钢筋铁骨”里,藏着的是无数人的坚守,是让6万人喝上放心水的承诺,更是一个国家用基建改善民生的温暖故事。

0 阅读:0
俊誉谈娱娱乐

俊誉谈娱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