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7年,孝庄去世,康熙悲痛欲绝,捶胸顿足,离开孝庄寝宫后,他却下令拆除祖母生前最喜爱的五间宫殿,并决定棺椁暂不下葬,此后,孝庄的灵柩停放了整整三十七年。 孝庄皇后,一个出身蒙古贵族之家的女子,在13岁那年嫁给了自己的姑父皇太极,成为了大清国的一名侧福晋,谁曾想,这一段看似平凡的姻缘,竟成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孝庄出身不凡,她的父亲是蒙古科尔沁部的一名贝勒,而她的姑姑哲哲,则是皇太极的原配正妃,在哲哲的牵线搭桥下,年仅13岁的孝庄嫁给了年过而立的皇太极,然而,皇太极的宠爱并未降临到这个年轻的侧福晋身上,在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环境中,孝庄的地位并不显赫。 一切的转机,始于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年幼继位,朝堂上却是波云诡谲,凶险异常,作为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深知,若想保住儿子的皇位,若想大清国国祚绵长,此时绝不能袖手旁观,于是,这个曾经不受宠的侧福晋,毅然决然地走到了前台,与众大臣斡旋,扶持幼子登基,稳定后宫,将一切威胁顺治帝皇位的隐患尽数扼杀在摇篮里。 顺治与孝庄之间的母子情,却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产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个人,就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多尔衮,年幼的顺治帝并不理解,为何他的母后会对这个曾经的叔父如此亲近,又为何他登基后,母后总是维护多尔衮的一切决定,渐渐地,这个少年皇帝对生母产生了不解与疏离。 随着时光流逝,顺治帝长大成人,爱情在这位风华正茂的帝王心中悄然萌芽,董鄂妃,这个温婉娴静的女子,以她的美丽和智慧,俘获了顺治帝的心,然而,天妒红颜,在顺治帝沉醉于爱情的甜蜜中时,董鄂妃却香消玉殒,撒手人寰,悲痛欲绝的顺治帝,从此心如死灰,一蹶不振,终其一生,他都没能走出失去爱妻的阴霾,郁郁寡欢的他,最终英年早逝,留下了年仅八岁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至此孝庄皇后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她深知,满清的国运,皇室的兴衰,此时都系于这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身上,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再次垂帘听政,辅佐孙儿康熙治理天下,在康熙登基的最初几年,朝堂上仍旧风云诡谲,凶险异常,作为皇太后的孝庄,运筹帷幄,为康熙解决了诸多困扰,她以自己多年的积蓄支持康熙,助他理政、用兵,平定叛乱,收复失地。 岁月如梭孝庄望着渐渐长大的孙儿康熙,欣慰地发现,自己多年的辛苦付出,终于结出了硕果,康熙不负众望,成长为了一代明君,他刚柔并济,果敢睿智,终于掌控了大清国的全部权柄,功成身退的孝庄,却并未就此隐退深宫,她默默地关注着孙儿治国理政的点点滴滴,在康熙遇到困惑和难题时,给予智慧的建议。 在孝庄皇后晚年的那段时光里,康熙对这个疼爱自己一生的祖母更是呵护备至,他事必躬亲,亲自为祖母煎药、喂药,日夜侍奉在祖母的病榻前,当孝庄病重之时,康熙甚至以天子之尊,斋戒沐浴,步行至天坛,为祖母祈福。 然而,皇天不负有心人,孝庄最终还是驾鹤西去,撒手人寰,痛失至亲的康熙悲痛欲绝,号啕大哭,甚至连日不吃不喝,在哀悼和缅怀中,康熙突然想起了祖母生前的一句话,那句话,竟让这位一向英明果决的君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迷惘。 原来,孝庄曾对康熙说,自己去世后,不愿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希望能够葬在儿子顺治的身边,这个遗愿,看似简单,却让康熙陷入了不小的困境,皇太极虽然不是那个最疼爱孝庄的丈夫,但毕竟是孝庄的合法夫君,若不与其合葬,难免有违礼数,可若将孝庄葬在顺治身旁,又有“母子合葬”的嫌疑,难免为后世所诟病,更重要的是,顺治的陵寝在选址时,已经选在了风水最好的位置,若是在他身边再建一座陵寝,无论规制如何,都难免有“僭越”之嫌。 左右为难的康熙,最终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下令拆除孝庄生前最钟爱的5所宫殿,将其一砖一瓦,原封不动地搬迁到顺治陵寝旁,再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放在这里,就这样,孝庄的灵柩,在这个“暂安奉殿”中,停留了整整37年。 37年后,康熙驾崩,他的四子胤禛继位,是为雍正皇帝,面对祖母孝庄停灵多年的问题,雍正下定决心,为孝庄修建一座最高规格的帝后陵寝昭西陵,至此,孝庄皇后终于入土为安,与儿子顺治合葬,了却了生前的夙愿。
1680年,康熙喝的醉醺醺准备就寝时,看到伺候自己宽衣的宫女颇有姿色,康熙便告诉
【4评论】【14点赞】
泊月
和多尔滾睡过没脸和皇太极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