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董卿诧异地问白岩松:“你不担心儿子以后不好找工作吗?”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白岩松:我从没想把孩子培养成“谷爱凌”》) 白岩松家的儿子白清扬高三那年遇上了人生重大选择。 这孩子打小就机灵,北京四中念书时成绩拔尖,高三还没毕业就拿到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保送资格。 可谁也没想到,这孩子放着热门的金融、计算机不选,偏偏挑了最冷门的蒙古史专业。 这事儿在央视大楼里传开了,连见多识广的董卿都忍不住打听。 白岩松在教育孩子这事上确实有自己的一套。 这位央视名嘴在镜头前妙语连珠,回到家里却像换了个人。 打儿子上幼儿园开始,他就坚持"放风筝式"教育——线在手里攥着,但得让孩子自己飞。 白清扬小时候考满分回家,白岩松就淡淡说句"挺好";考试砸锅了,当爹的照样该做饭做饭。 这种反常态度让周围邻居都犯嘀咕,有人背地里说老白这是不关心孩子。 其实白岩松心里门儿清。 他早年在内蒙古长大,草原上放羊的经历让他明白个理:羊吃哪片草得自己找,人走什么路得自己选。 儿子上初中迷上《射雕英雄传》,整天抱着金庸小说不撒手。 别的家长早把闲书没收了,白岩松倒好,专门开车带儿子去内蒙古看金庸笔下的草原。 这一趟回来,孩子对草原文化着了魔,书包里塞满《蒙古秘史》《元史》这些大部头。 高二那年暑假,白清扬突发奇想要去蒙古国考察。 搁普通家庭早拦着了,白岩松却帮着联系内蒙古大学的专家,自掏腰包让儿子跟着考古队跑了半个月。 这趟回来孩子更来劲了,屋里挂满成吉思汗画像,连手机铃声都换成马头琴曲。 班主任找家长谈话,说孩子偏科严重,白岩松反而劝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他去吧。" 后来保送英国的消息传来,白岩松两口子没少被亲戚朋友"上课"。 七大姑八大姨都说伦敦国王学院这么好的平台,学个商科法律多体面。 可白清扬铁了心要研究蒙古史,还搬出学术理由:全球研究这个领域的学者不到200人,英国藏有大量元朝时期的中亚文献。 这话把亲戚们噎得直瞪眼。 白岩松完全没担心那是假话,他在央视工作二十多年,见过太多高材生毕业即失业的例子。 有回在台里食堂碰见董卿,这位知性女主播直截了当问:"老白,真不怕孩子将来找不着工作?"白岩松端着餐盘笑了笑:"当年我学新闻,家里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呢。" 这话倒是不假,九十年代初白岩松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那会儿,新闻行业可没现在这么吃香。 他自个儿在《中国广播报》当编辑时,月工资刚够买辆自行车。 后来硬是靠着一股子钻劲,从广播干到电视,从记者熬成主持。 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人生哪有标准答案,关键得找到自己的活法。 白清扬出国前夜,爷俩在书房聊到后半夜。 儿子翻出厚厚一摞读书笔记,从蒙古骑兵的战术体系讲到元朝驿站制度,眼里直放光。 白岩松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想起自己当年在草原上追着老牧民学长调的日子。 他拍拍儿子肩膀:"到了英国别光泡图书馆,有空去大英博物馆转转,那儿藏着咱们的《永乐大典》呢。" 这话后来还真应验了,白清扬在伦敦读书期间,通过学校牵线进了大英图书馆东方部。 那里尘封的波斯文、阿拉伯文史料,让他如获至宝。 去年蒙古国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用流利英语宣读论文,把台下白胡子老教授们惊得直扶眼镜。 这事传回国内,有教育专家在《光明日报》上撰文,说这是"兴趣驱动型教育"的成功案例。 现在白岩松偶尔参加教育论坛,总被家长围着取经。 他老拿自家经历打比方:"教育就像炒菜,火候过了会焦,盐放多了齁嗓子。家长当好掌勺的,食材怎么搭配得看孩子口味。"这话听着糙,理却不糙。 去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家庭教育现状蓝皮书》,里头专门提到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倒是跟老白的土办法不谋而合。 白清扬现在混得怎么样,去年英国泰晤士报登了篇《丝绸之路上消失的驿站》,作者署名就是那个蒙古史专业的中国小伙。 文章里引用了大量中亚国家的一手资料,业内都说这是填补空白的发现。 有国内高校已经伸橄榄枝,等这小子毕业准备特聘回国。 白岩松听说这事,倒没显得多激动,照常该上班上班,该买菜买菜。 只是有细心的观众发现,他最近主持节目时,衬衫口袋里总别着枚蒙古狼牙的胸针。
白岩松的独生子白清扬,高三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未曾想,他竟选择
花开富贵坊
2025-04-22 14:18:29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