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3岁的李兰娟院士在医科大学门口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中,她站着,手提着包,正值青春年华,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李兰娟她出身贫寒却跟命运死磕,家里条件再差,也阻挡不了她求学的步伐,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资助,她一路读到了大学,毕业后,她本可以当个老师,过安稳的日子,但她心中有一团火,非要去治病救人不可,眼看家乡百姓常受疾病折磨,她学了一手针灸,背着药箱四处行医,时间长了,她练就了一手好功夫,村民腰酸背痛的毛病,没几下就被她治好了。 非典来袭时,她当机立断,把病人隔离起来,成为省内“零感染”的保证,面对陌生的禽流感病毒,她创造性地运用“四抗二平衡”方案,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对付新冠肺炎,这位73岁的老太太更是勇往直前,第一时间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她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发现了两种能有效抑制病毒的药物,被称为“抗疫神药”。 当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医生时,她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病人被肝炎夺去生命,内心充满不甘,从此,她暗下决心,要攻克人工肝这个世界级难题,尽管专家纷纷泼冷水,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她依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十年寒窗,无数个不眠之夜,一次次实验的失败,都没有击垮她,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氏人工肝”终于面世,成为挽救无数生命的“救命稻草”。 这一路走来,她披荆斩棘、一往无前,在行医之路上留下了一串闪亮的脚印,她是最可爱的人,在患难中见真情,在危难时刻显担当,下集,我们一起走进李兰娟的内心世界,看看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她一路前行。 有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细节大年三十73岁的李兰娟穿梭在机场,来不及吃一口热饭,只能用冷饺子充饥,疫情当前,容不得半点松懈,她再次披挂上阵,毅然奔赴抗疫一线,在武汉,她每天只睡3个小时,马不停蹄地开会、查房、研究病毒,面对这样超负荷的工作,即便是年轻人也难以承受,但她却一次次挺了过来,记者问起她的身体状况,她总是一句“没问题”,随即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网络流言四起对于李兰娟这样一个自带“谣言体质”的人来说,本是司空见惯,可即便是这样,她也无暇顾及,“没时间去理会这些,”在病毒面前,在生命面前,她的使命就是去战斗,去救人,流言愈演愈烈,而她的身影愈发坚定。 从“赤脚医生”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走向国际舞台,李兰娟的人生堪称传奇,但无论身处何种角色,她的初心从未改变,做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为患者带来福音,是她毕生的追求,当了院士,她依旧是那个朴实的李兰娟;当了省卫生厅长,她也从未忘记自己医者的身份,权力、地位、名誉,在她眼里都是过眼烟云,唯有救死扶伤的使命感时刻萦绕在心。 她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甘当人梯,人工肝技术原本可以申请专利,赚一笔可观的收入,但李兰娟却无偿将其传授给医学界同行,“肝衰竭病人就地治疗最关键,不能让病人因为医生没有掌握技术而延误治疗时机,”在她眼里,病人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 离开人世多年的母亲,至今还记得女儿儿时的这句誓言,母女俩相依为命,相互勉励,就是靠着这股“倔强”劲儿,一路走了过来,如今,李兰娟不负母亲嘱托,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