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22岁的蔡锷迎娶29岁的刘长姑,怎料花轿临门,新娘誓死不嫁。蔡锷下不了台时,一名女子站了出来:“我嫁。”婚后7年,蔡锷成为省长,婚后11年,蔡锷成为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如果迎娶29岁的“老姑娘”就算是报恩,那蔡锷也觉得未必不可!
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刘长姑却偏偏不信这个“邪”,誓死不嫁,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在刘长姑拒绝嫁给蔡锷的时候另一个小姑娘“挺身而出”了呢?
蔡锷从小十分聪慧,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其中就包括当地的大财主刘辉阁,刘辉阁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富得流油,并且在当地开了一家私塾。
蔡锷聪慧但家庭贫困,面对蔡锷想上学的请求也只能是望洋兴叹,蔡锷的父母因此每天唉声叹气、长吁短叹。
正当他们因为蔡锷上学的学费一筹莫展的时候,刘辉阁来到了蔡锷的家中,并开口提议:“孩子聪慧,好好学习以后必成大器,去我开的私塾念书吧,学费等一切花销由我承担!”
听到刘辉阁的话,蔡锷以及自己的父母欣喜若狂,当即对着刘辉阁拜了又拜,但这些终究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也是那时蔡锷将刘辉阁当成了自己的“恩人”,并暗暗发誓一定报答。
在获得刘辉阁的资助之后,蔡锷学习更加发奋图强,努力加上聪慧,使得蔡锷小小年纪就熟读了四书五经,成为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大人。
刘辉阁时常会在暗中观察蔡锷的言行举止,越观察就越发现蔡锷实在非池中之物,于是刘辉阁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若是将女儿许配于他,也算是郎才女貌,天造地设的一双!”
自从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刘辉阁对待蔡锷就更加上心,俨然是自己的亲儿子一般,只是对于刘辉阁的想法,他的女儿刘长姑似乎并不是十分乐意。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蔡锷考中秀才,他的才华被梁启超看到,于是在梁启超的一手操持下,蔡锷便跟随着梁启超学习,梁启超就成为了蔡锷的师父。
虽然梁启超不久后让蔡锷跟随自己前往日本留学深造,但蔡锷内心始终记挂着刘辉阁,并时常希望自己能够报答刘辉阁的恩情。
在日本留学深造多年,蔡锷已经学有所成,回到家乡也算是衣锦还乡,1904年,蔡锷迫不及待地回到阔别数年的家乡,并马不停蹄地前往刘辉阁的住所拜访。
再见到刘辉阁的时候,刘辉阁已经生了华发,弯了脊梁,但是欣赏蔡锷的心却从未改变,看着面前满腹经纶、气宇轩昂的年轻人,刘辉阁心中的想法再也压不住了。
“我早年间就想将女儿嫁给你,成就一桩好姻缘,如今你学成归来,不知对此事意下如何?”
听到刘辉阁的话,蔡锷一时有些怔愣,不过看着刘辉阁满含期待的目光,尽管他与刘长姑并未见过几面,但还是同意了刘辉阁的提议。
那年蔡锷才22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而刘长姑已经29岁,在当时那个年代,29岁的刘长姑绝对算得上是“老姑娘”,不过蔡锷为了报答当初刘辉阁的恩情还是同意了。
那天,刘辉阁的家中灯笼高高挂起,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可刘长姑作为这场婚礼的主角却拒不上轿、誓死不嫁。
至于刘长姑不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蔡锷比自己年龄小,这让刘长姑觉得没有安全感,蔡锷不能成为她后半生的依靠。
再者刘长姑与蔡锷并不相熟,两人互不理解,另一个原因则是刘长姑之所以在家不嫁,是因为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如意郎君。
刘长姑的小姐妹们嫁的都是身份显赫之人,心中也有攀龙附凤之意,而蔡锷虽然聪慧却并不是权贵,所以这才出现了开头那一幕。
正当局面一片尴尬之时,刘长姑的妹妹刘森英站了出来,声音清脆地喊道:“她不嫁,我嫁!”
原来那刘森英很早的时候就十分仰慕蔡锷,如今自己的亲姐姐不愿意嫁,反倒是给了自己机会。
最终蔡锷迎娶了刘森英,婚后二人感情和睦,琴瑟和鸣,而蔡锷也不负众望,在1911年,蔡锷成为了省长,时隔四年之后,蔡锷再次升官,成为了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而刘森英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司令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