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老人种松21年!这就是山东人刻在骨子里的倔强与担当!山东走在前挑大梁好客山东好品山东
在山东荣成的山坡上,81岁的宋忠华用21年时间,把东北红松“搬”到了胶东大地。有人说他“傻”,把养老钱全砸进种树里;有人说他“倔”,偏要挑战专家说“种不活”的事。可正是这份“傻劲”和“倔劲”,藏着山东人最动人的底色——敢闯敢拼、无私奉献,关键时刻永远“顶得上、靠得住”!
宋忠华的故事,就是山东人“不服输”的缩影。东北红松和山东水土气候差异巨大,专家断言“种不活”,他偏不信邪。从7%的成活率到近乎100%,他琢磨出独家催芽法,顶着烈日给树苗浇水,用木屑隔热保水,把自己活成了“红松专家”。这股子迎难而上的劲头,像极了山东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啃下传统产业转型“硬骨头”的魄力;也像山东在科技创新里,突破“卡脖子”技术时的执着。山东人从不怕难,就怕没机会证明“别人不行的,咱能行”!
21年捐出4980棵红松,价值近百万,宋忠华却笑着说“不图钱,就想给国家留个苗”。他骑着摩托车跑遍荣成的学校、军营、景区,自掏腰包付运费,手把手教人种树。这份无私,让人想起寿光菜农在疫情时捐出整车蔬菜,想起山东消防员千里驰援抗洪一线。山东人或许不善言辞,但永远把“家国大义”扛在肩上,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达则兼济天下”。
其实,山东的“走在前、挑大梁”,从来不是口号。经济上,它以9.86万亿GDP稳坐北方头把交椅,1.5万个重点项目撑起发展骨架;产业转型中,它让老工业基地变身“智造高地”,数字经济占比超49%;就连一位普通老人,都在用种树的方式,为家乡添绿、为生态助力。这种从上到下、从大到小的担当,让山东既有经济强省的硬核实力,又有温暖人心的烟火善意。
有人总说山东“土”,可这“土”里埋着的,是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有人嫌山东不够“潮”,但山东人用21年种活一片红松林的坚持,早已胜过千言万语的“诗与远方”。从宋忠华的红松林,到山东的经济奇迹,我们看到的是同一种精神——敢为人先的闯劲、舍我其谁的担当,还有对土地、对家国最深沉的热爱。这样的山东,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