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斯大林高兴的跳了起来“太好了,这群黄皮猴子干的真不错。”丘吉尔激动到落泪,蒋介石高兴到一晚没睡。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对美国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彻底改变了二战的走向。这事儿不仅让美国人炸了锅,也让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坐不住了。苏联的斯大林、英国的丘吉尔和中国的蒋介石,这三个在战争中扛大旗的人物,对日本的这一手反应强烈,但原因却各有不同。咱们今天就聊聊他们仨当时的心思和处境,搞清楚珍珠港事件为啥能让他们这么激动。 先说斯大林。1941年的时候,苏联正被德国打得喘不过气。6月份,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德军一路往东推进,苏联红军节节败退。斯大林每天盯着地图,琢磨怎么守住莫斯科,别让德国人把家底儿都端了。那时候,日本和苏联签了《苏日中立条约》,但斯大林心里一直不踏实,怕日本趁机从东边捅一刀子。珍珠港事件一爆发,他立马松了一口气。日本这回把美国拖下水,等于在太平洋跟美国干上了,没工夫再惦记苏联的远东地区。斯大林高兴得不得了,觉得东线的几十万部队终于能调到西线,跟德国硬碰硬了。这对他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消息。 再看看丘吉尔。英国那时候已经扛了德国好几年,日子不好过。1940年,德国空袭伦敦,英国本土被炸得满目疮痍,丘吉尔靠着嘴皮子和意志撑着全国抗战。可光靠自己,英国早晚得撑不住。他一直眼巴巴地盼着美国加入盟军,帮着分担压力。珍珠港被袭,美国肯定得参战,这对丘吉尔来说就是救命稻草。他激动到眼泪都出来了,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因为终于看到希望了。有美国这个大块头加入,盟军的力量一下就壮大了,欧洲战场的局势也能扭转过来。丘吉尔心里清楚,这场仗有得打了。 最后说说蒋介石。1941年,中国已经跟日本打了四年,全国上下都憋着一口气。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中国几乎是独自扛着日本的侵略,国际援助少得可怜。蒋介石在重庆忙着调度军队,物资紧缺,人心也疲惫。他早就盼着美国能出手,帮中国分担点压力。珍珠港事件一出,美国对日宣战,蒋介石知道这回中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了。美国一旦加入,武器、物资、甚至部队支援都有望到位,抗战的胜算一下子大了不少。他高兴得睡不着觉,心里盘算着怎么跟美国合作,把日本赶出去。 珍珠港事件不光是这仨人高兴的事儿,它还彻底改变了二战的格局。第二天,美国国会就通过了对日宣战,20多个国家跟着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太平洋战场一开,战争从欧洲烧到了亚洲,全球都卷了进来。对斯大林来说,苏联东线压力减轻,1942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了转折点,红军开始反攻。对丘吉尔来说,美国的加入让盟军在北非和欧洲站稳了脚跟,1945年德国投降成了一大胜利。对蒋介石来说,美国的援助让中国撑到了1945年,日本最终在原子弹的轰炸下举手投降。 斯大林、丘吉尔和蒋介石的反应,看似夸张,其实都带着他们对战争的深刻理解。斯大林是算计着怎么保住苏联,把德国打趴下;丘吉尔是想着怎么拉美国进来,救英国于水火;蒋介石则是盼着国际支援,让中国少流点血。这仨人当时都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抓住了珍珠港事件带来的机会。他们的反应不光是个人情绪,更是战略眼光的体现。 珍珠港事件的影响还不止于战争本身。战后,这三人的命运也各有不同。斯大林靠着二战的胜利,把苏联推上了超级大国的位置,影响力一直延续到冷战,可他1953年去世后,苏联内部问题也慢慢暴露。丘吉尔带着英国打赢了仗,但战后选举没干过对手,下了台,晚年靠写书度日,1965年去世。蒋介石抗战胜利后,却在国共内战中失了江山,1949年退到台湾,1975年去世。三人的反应在当时是高光时刻,可之后的路却没那么顺。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4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