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钱永刚1948年10月生于美国加州,是钱学森和蒋英的独子。1955年,7岁的他随父母回国,从加州的小洋楼搬到北京的平房,生活落差不小。当时他一句中文不会,适应新环境全靠母亲蒋英——一位音乐家。钱学森忙着搞科研,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教育孩子的担子大多落在蒋英肩上。 小时候的钱永刚不算“学霸”。他性格内向,对新鲜事物好奇,但学习成绩平平。到了初中,他开始对数学感兴趣,甚至报名参加全市数学竞赛,想证明自己。可惜,考试结果惨不忍睹——30分。这对他打击不小,但也成了他人生第一个转折点。 第一次辍学发生在初中。数学考了30分后,钱永刚信心受挫。那时候正值1960年代初,学校教育还算正常,可他对课本知识提不起劲。家里也没人逼他,钱学森知道成绩后没批评,只是淡淡地说:“尽力就好。”这态度让钱永刚既松口气,又有点迷茫。 第二次辍学更戏剧化。1966年,文化大革命来了,学校停课,学生们四处“闹革命”。高中没念完,钱永刚干脆放弃学业,跑去参军。他想靠自己闯出一条路,父亲钱学森也没拦着,只说:“你自己决定。”就这样,18岁的他扛起了军旅生涯的背包。 参军后,钱永刚在部队待了整整九年,从1966年到1975年。那年代,部队生活苦,纪律严,他干过体力活,也学过技术。可因为家庭背景是“高级知识分子”,他在部队没啥晋升机会,吃苦不少,回报不多。 这九年对他影响深远。部队的锤炼让他从一个迷茫少年变成了有韧性的大人。他开始明白,人生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书本外的路也能走得通。离开部队时,他25岁,虽然没学历,但多了份沉稳和闯劲。 1977年,高考恢复,成了钱永刚人生的转机。27岁的他不算年轻,但毅然报名考试,凭着自学和部队积累的底子,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学校以理工科见长,他选了计算机相关专业,终于找到自己的方向。 大学毕业后,他没停下脚步。1980年代,他赴美留学,拿下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学成回国后,他在软件领域扎根,成了高级工程师,还在多所高校当兼职教授。从辍学少年到专业人才,钱永刚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钱学森对钱永刚的教育,乍看是“不管不问”。儿子数学30分,他不骂;高中辍学参军,他不拦;部队回来没出路,他也不急着安排。有人觉得这父亲太冷漠,可钱永刚不这么看。 钱学森忙,忙到一年在家时间屈指可数。他把精力献给了国家,家里的事只能靠蒋英。但他从不觉得儿子“失败”。在他眼里,成绩不好不等于没出息,辍学也不代表人生完蛋。他给钱永刚的,是空间和信任——你走你的路,我信你能行。 这种教育方式不常见。那年代,父母多半盯着孩子学习,考不好就挨批。可钱学森不走寻常路,他相信人得自己摔打,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钱永刚多次公开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这话听着奇怪,毕竟钱学森没给他补过课,没开过家长会,甚至没怎么管他。可钱永刚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父亲虽然不插手他的选择,但从没缺席关键时刻。比如参军前,钱学森支持他;高考时,家里给他安静的环境自学。钱永刚觉得,父亲最大的“合格”,是没把他绑在固定轨道上,而是让他在跌倒中学会站起。 他还提到,钱学森常说:“人要对社会有用。”这话虽简单,却成了钱永刚的信念。从部队到大学,再到软件行业,他一直在努力践行。 钱永刚的人生没按常规剧本走。两次辍学,数学30分,高中没毕业,一般人早被贴上“废柴”标签。可他硬是靠自己,从部队磨砺到高考逆袭,再到海外求学,最终在计算机领域站稳脚跟。 这背后,钱学森的“放手”起了大作用。他没给儿子铺路,却给了他摔跟头的勇气。钱永刚也用结果证明,父亲的信任没白费。他不是天才,但够努力,够坚持。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
潮女炫风尚
2025-04-22 18:25:33
0
阅读:350
用户18xxx72
钱学森的儿子数学考30分?哈哈哈哈哈哈。。。。[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