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第21军正在渡过长江天险,突然前沿的第63师师长打来电话,结结巴

瑶光映心曲 2025-04-22 18:28:28

1949年4月,第21军正在渡过长江天险,突然前沿的第63师师长打来电话,结结巴巴向滕军长报告:“军长,咱们的火炮打歪了,净误伤自己人,赶快停下。”滕军长听后,气愤地摔了电话,命令:“打歪了,也要继续打。” 滕海清1909年出生在安徽霍邱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小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他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1930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革命,扛起了枪杆子。他打仗胆子大,脑子活,慢慢在部队里崭露头角。抗日战争中,他带着队伍冲锋陷阵,立了不少功;解放战争打响后,他更是成了第二野战军第21军的军长。1949年渡江战役,他肩上的担子不轻,带着部队要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直奔南京。他的脾气硬,作风直,指挥时总带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味道,这也让他在关键时刻总能稳住局面。 滕海清不光会打仗,还特别懂得审时度势。他研究过长江的地形,知道哪里水急、哪里好登陆;也摸透了敌军的布防,心里有底。他明白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大事儿,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提前做了周密的计划。战役一开打,他就守在指挥部,盯着战况随时调整,确保部队能稳稳渡江。他的军事才能和冷静头脑,在这场硬仗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正式打响。第21军分成多路,趁着夜色掩护向对岸推进。第63师是先锋,由师长吴华夺带队,负责抢占滩头阵地。渡江刚开始还算顺利,但到了江心,情况突然紧张起来——敌军一艘军舰冒了出来,朝我军船队开火。吴华夺当机立断,组织小船装上炸药去撞敌舰,总算把这威胁暂时压了下去。对岸敌军阵地的火力也被我军炮群压制住,第63师眼看着就能登陆。 就在这节骨眼上,第21军指挥部接到一通电话。第63师师长打来说,炮火打歪了,误伤了自己人,要求立刻停火。滕海清一听就火了,觉得这事儿不对劲。他摔下电话,直接下令继续开炮,还让通信员加密联系第63师核实情况。很快,吴华夺亲自回话,报告部队已经登岸,还占了江滩,敌军阵地基本被炮火摧毁。滕海清这才明白,刚才那通电话是敌特假冒的,目的就是想乱我军心,停下炮火让敌军喘口气。他果断识破这诡计,没让敌人的阴谋得逞。 渡江战役打得漂亮,第21军在滕海清指挥下没掉链子,顺利渡江后继续南下作战。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下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心脏地带彻底垮了。滕海清因为这次战役表现突出,得了上级的表扬,名气也更大了。后来,他还带着部队去西南剿匪,为新中国站稳脚跟出了不少力。 这场战役不只是打赢了一仗那么简单。它直接砸碎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让解放军能长驱直入,扫平华南、西南的敌人。渡江战役的胜利,给全国人民打了强心针,解放战争的脚步一下子加快了。滕海清和他的部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革命军人的血性,也为新中国的诞生铺了路。这场仗的历史意义,怎么说都不为过。 滕海清打了一辈子仗,晚年退下来后过得挺低调。1975年,他因病去世,活了66岁。他这一生都在为革命奔波,从一个穷小子变成指挥千军万马的军长,靠的是真本事和硬骨头。渡江战役里那句“打歪了,也要继续打”,成了他军人生涯里一个响亮的标签,透着他对敌人的狠劲儿和对胜利的执着。那时候的军人,就是这么一股子拼劲儿,才打出了新中国。 滕海清的历史评价很正面。他不是那种光会冲锋的莽夫,而是有勇有谋的指挥员。他的贡献不只在渡江战役,还在解放战争的很多关键节点里都有体现。他的一生,跟中国革命的路紧紧连在一起,后人提起他,总会想到那股子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渡江战役前,国民党军把长江当成最后一道屏障,布了重兵想挡住解放军。1949年初,解放军已经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渡江成了势在必行的战略。滕海清带着第21军,任务是撕开防线,为大部队开路。他在指挥中展现的智慧,不光是战术上的布置,更是对敌人心理的拿捏。那通假电话要是换个没经验的指挥员,没准就真停了炮火,让敌军缓过劲儿来。可滕海清硬是凭着对部队的了解和对敌情的判断,稳住了局势。 他的决策过程也让人佩服。接到电话后,他没急着信,而是先冷静分析,又迅速核实情况。这种沉着劲儿,不是谁都有的。渡江战役能赢,跟他这种关键时刻不慌神的品质分不开。他不是神,但他的选择实实在在影响了战局,也让后人看到了革命军人该有的样子。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瑶光映心曲

瑶光映心曲

不一样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爱快乐,爱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