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顾祝同狼狈逃往台湾后,惊魂未定,旋即又听到一个坏消息:朝中老对手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22 20:06:25

1950年3月,顾祝同狼狈逃往台湾后,惊魂未定,旋即又听到一个坏消息:朝中老对手陈诚为了将他逐出台湾,施用“借刀杀人”之计,向老蒋建议说,“行政院和国防部都已迁台,大陆已无中枢机构,应派一资深要员回大陆主持后事才好。顾总长德高望重,老成谋国,堪担此重任。” 1950年3月,国民党在大陆彻底垮台,顾祝同作为陆军总司令,带着满身的疲惫和屈辱逃到台湾。那时候,他大概以为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毕竟活着到了台湾,总比死在大陆强。可他万万没想到,刚站稳脚跟,就撞上了更大的麻烦。老对手陈诚可不是省油的灯,早就在琢磨怎么把他彻底挤出去。这时候的台湾,权力格局乱成一锅粥,谁都想多分一块蛋糕,陈诚自然也不例外。 陈诚这人,心眼多得很。他看准了顾祝同刚到台湾,根基还不稳,又顶着陆军总司令这么个显眼的头衔,对自己是个威胁。于是,他跑到蒋介石面前,装模作样地献了一计。他说,现在行政院和国防部都搬到台湾了,大陆那边群龙无首,得派个资深的人回去主持后事。他还特意点名顾祝同,说他德高望重,老成谋国,正好能担这重任。听起来冠冕堂皇,其实是个阴招。大陆那会儿已经是共产党的地盘了,回去主持后事?那是直接往火坑里跳,九死一生都不止。 顾祝同听到这个消息,心里肯定咯噔一下。他跟陈诚斗了这么多年,哪能不知道这家伙的套路。这摆明了是想借大陆的乱局把他干掉,既不用自己动手,还能落个好名声。顾祝同虽然打仗不行,但保命的本事可不差。他明白,这时候要是硬扛,蒋介石真点头了,自己就完了。可要是直接拒绝,又显得不忠不义,搞不好还会被扣上怕死的帽子。他得想个办法,既能保住命,还不能让陈诚抓住把柄。 情急之下,顾祝同想了个招,让家里人出面。他老婆跑到蒋介石那儿哭诉,说顾祝同年纪大了,身子骨不行,经不起再折腾了。这招挺聪明,既不得罪人,又把自己的难处摆出来。蒋介石听了,没吱声,既没说行也没说不行。其实,老蒋这时候也在掂量。他知道陈诚和顾祝同不对付,也清楚大陆那摊子事谁去都讨不了好。可他又不想直接驳了陈诚的面子,毕竟陈诚是他眼下最倚重的干将之一。蒋介石就这么晾着,看看顾祝同能拿出什么办法来。 顾祝同一看蒋介石没表态,知道这事还有转机。他不能坐以待毙,得赶紧找个替死鬼把这烫手山芋扔出去。他把主意打到了刚到台湾的陆军副总司令汤尧身上。汤尧这人年轻,资历浅,急着想干点大事证明自己,正好是个好忽悠的对象。顾祝同派人去跟汤尧说,这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回大陆主持大局,多威风啊。汤尧还真信了,觉得这是个表现自己的大舞台,二话不说就打包去了云南。结果可想而知,汤尧到了大陆没多久就被俘了,从此没了音讯。 这下,顾祝同算是暂时脱了险。他不用回大陆送死了,还保住了在台湾的位置。可这事干得也不光彩,毕竟是拿别人当垫背的。汤尧的下场,多少让他心里有点过不去,但他也没别的选择。权力场上,谁不为自己打算呢?陈诚这边呢,虽然没把顾祝同弄死,但也算达到了目的。顾祝同的威信受损,手底下又折了个副手,短期内翻不了什么浪。而陈诚自己呢,借着这波操作,在台湾的地位越来越稳,后来当上了省主席、行政院院长,成了蒋介石身边的红人。 从这事能看出来,1950年3月的台湾,国民党内部乱得跟一团麻似的。顾祝同和陈诚的这场较量,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整个权力体系重建的一部分。国民党刚到台湾,根基不稳,人心惶惶,谁都想抓点实权在手里。陈诚有蒋介石撑腰,又擅长搞政治手腕,自然占了上风。顾祝同呢,虽然保住了命,但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后来在台湾的日子越来越边缘化,晚年过得挺憋屈。至于汤尧,就是这场博弈里最倒霉的炮灰,年轻气盛却没看清形势,白白送了命。

0 阅读:1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