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谈判已经开始,为何毫无进展?症结原来还是在中国!
2025年4月16日至17日举行的美日第一轮关税谈判已经结束了,作为美国全球关税战的第一场谈判,不但美国人格外重视,全世界也是备受瞩目!
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特朗普:我们联手干掉东大怎么样?
其他国家:那我们能得到什么?
特朗普:36万亿美元美国无息国债优先购买权,期限100年,每年交2%的管理费。记住,你们要说谢谢。
下面聊聊谈判关键细节
特朗普的意外介入与议题扩大
特朗普临时宣布参与原定的部长级谈判,并将地点从财政部改为白宫,迫使日方调整策略。他在谈判中提出三个核心要求:
增加驻日美军费用分担(要求日本承担全部费用,远超现行协议);
解决美国汽车在日销量问题(尽管日本对美国汽车关税为零,但美方认为非关税壁垒阻碍销售);
消除美日贸易逆差(特朗普将此归咎于“不公平贸易”,要求日本减少对美出口顺差)。
日方原计划聚焦关税豁免、钢铁铝制品关税及汇率问题,但特朗普引入军事议题打乱了节奏。
日本代表的态度与舆论反应
1.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在谈判中要求美方撤销对日加征的24%“对等关税”及汽车、钢铝制品的高额关税,并警告此举可能影响日企对美投资及美国就业。
2.赤泽在记者会上称自己“地位低微”却获特朗普接见,引发日本网民批评其“过于谦卑”,担心削弱谈判立场。
谈判结果与舆论评价
双方仅同意继续推进谈判,计划4月内举行第二轮部长级磋商,但未就关税豁免达成任何共识。
特朗普宣称取得“重大进展”,但日本首相石破茂坦言“谈判艰难,日美存在分歧”,共同社等媒体认为首轮谈判无突破。
现在美国想和日本谈出什么协议是不太现实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美国和中国还没打出个所以然来。对日本而言,最理性的策略就是看中国的行动,毕竟就凭它自己的实力,肯定不会达成一个比中国那份更好的协议,不如等着到时候照抄
而且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也是目前美国难以达成协议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当前的美国并没有国家信誉。朝令夕改,完全不着调!
美日的谈判必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最终美国是否愿意出让部分利益,换取日本对中国的 “背刺”,还是坚持强硬、寸步不让。若特朗普毫不妥协,日本大概率不会做出损害与中国关系的行为,毕竟得罪中国对日本毫无益处;但如果美国愿意让步,以日本反复无常的行事风格,可能会改变立场。
“去美元化”进程的复杂博弈
美国要求日本配合其遏制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例如限制中日本币结算规模。但日本为反制美国压力,已加速减持美债(2023年减持5%),并与中国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合作10。这种矛盾凸显美元霸权松动背景下,中国既面临美国金融遏制的风险,也迎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若美日联手施压,可能延缓人民币在亚洲贸易中的渗透速度;反之,若日本选择与中国深化金融合作,则将加速美元主导体系的瓦解10。
区域经济合作的变量增加
美国试图通过《印太经济框架》分化亚太国家与中国的联系,但美日谈判暴露的霸权逻辑反而推动区域国家转向中国。例如,RCEP成员国贸易额在2024年突破12万亿美元,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重启,东盟与中国贸易规模达6万亿元,均显示中国“朋友圈”的巩固。然而,美国若成功迫使日本在关键领域对华设限(如半导体供应链),可能干扰区域产业链整合进程。
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加剧
美日谈判中涉及的汽车、半导体等行业关税,可能引发“长鞭效应”。例如,日本车企若因关税被迫减少对美出口,其在中国设立的零部件工厂将面临订单萎缩;而美国限制日本半导体材料出口,又将导致中国相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使中国在短期内承受供应链波动压力,但也倒逼国内产业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日本首相石破茂是强硬派,与前任岸田文雄风格迥异,甚至被称为日本政坛的 “特殊存在”。他和韩国的李在明一样,不会轻易向美国妥协。近期,日本大量抛售美债,美债市场出现了自 1981 年以来的最大抛售潮,其中抛售主力正是日本。日本表面顺从美国,实则不会任其摆布,善于在表面迎合的同时,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从去年开始,日本推动重启中日韩经济论坛,与中国的往来也日益增多,其目的正是利用中美关系进行博弈,为自己谋取更多好处 ,中国已成为日本与美国博弈的重要筹码;反之,美国也利用类似关系与中国博弈。由此可见,日本在外交策略上颇为精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