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突然甩出的中印贸易逆差数据,就像战场上突然炸响的反坦克导弹,表面看是要给中国 “致命一击”,实际上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 根据印度公布的数据,2024 年中印贸易总额 1278 亿美元中,印度对华逆差高达 992 亿美元,相当于印度每赚中国 1 块钱,就要倒贴出去 8 块 —— 这个 “8 倍逆差” 被莫迪政府包装成 “王炸”,试图在与美国副总统万斯的谈判中争取更多筹码。但这张牌到底是王牌还是烂牌,还得拆开来看。 先说说这逆差背后的门道。印度对华出口主要是铁矿石、棉花这类初级产品,而进口的却是电子产品、机械、医药原料等高附加值商品。打个比方,印度就像个卖菜的,中国是开超市的,卖菜的永远赚不过开超市的,这是两国产业结构差异导致的必然结果。 印度想改变这种局面,搞了个 “印度制造” 计划,结果 5 年过去了,制造业占 GDP 比重反而从 16% 跌到 14.7%。没办法,国内造不出来,只能继续买中国货。去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工业品占比高达 98.5%,相当于每 100 件进口商品里,有 98 件半是中国造的工业零件。 莫迪政府这时候突然炒作逆差,其实是在玩 “一石二鸟” 的把戏。一方面,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关税谈判的任务来印度,莫迪需要展示对华强硬姿态,换取美国降低对印关税。就在万斯抵达当天,印度宣布对中国钢铁加征 12% 的临时关税,表面上是保护国内产业,实际上是给美国递投名状。 另一方面,印度想借逆差数据向国内民众证明 “中国在经济上欺负印度”,转移对莫迪政府治理无能的批评。但这招效果有限,毕竟印度老百姓更关心的是停电、物价飞涨这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贸易逆差。 再看看美国能不能接得住这张 “王炸”。从谈判结果看,美国确实给了印度一些甜头:同意降低对印关税,还承诺在半导体、关键矿产等领域加强合作。比如美国打算在印度建氮化镓半导体工厂,帮印度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 但这些合作大多停留在纸面上,实际效果要打个问号。就拿苹果手机来说,虽然印度组装的 iPhone 出口额翻了一番,但 700 多个零部件里 90% 还是来自中国供应链。美国就算想扶持印度,也绕不开中国这个 “世界工厂”。 美国自身也有难言之隐。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关税战已经让全球供应链乱成一锅粥,美国国内通胀高企,消费者怨声载道。这时候再帮印度搞 “去中国化”,只会让美国企业成本更高。 而且印度市场规模虽然大,但基础设施落后、官僚主义严重,美国企业投资意愿并不强。去年印度股市外资撤离 2888 亿卢比,创年初以来最大规模撤资,连美国资本都在犹豫要不要押注印度。 莫迪政府这招 “贸易牌” 看似凶猛,实则漏洞百出。首先,逆差数据本身有水分。印度统计贸易额时喜欢把转口贸易也算进去,比如中国商品通过新加坡、阿联酋转卖给印度,都会被算成印度对华进口。其次,印度想靠美国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缺,根本不现实。 2024 年印美贸易额 1292 亿美元,印度对美顺差 459 亿美元,美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顺差来源国,哪还有空间再扩大进口?最后,印度国内矛盾重重,农民抗议、制造业疲软、电力短缺这些问题不解决,光靠打 “中国牌” 根本救不了经济。 说白了,莫迪政府就是在玩一场危险的政治赌博。用逆差数据当筹码,既能向美国表忠心,又能转移国内矛盾,但代价是破坏中印经贸关系。中国已经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 年两国贸易额 1277 亿美元,比印美贸易还多。 如果印度真的和中国脱钩,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印度自己。就像印度智库 GTRI 说的,印度试图 “去中国化” 的政策已经失败,逆差不降反升,这说明经济规律不是靠政治口号就能改变的。 这场贸易博弈的最终结果,大概率是印度竹篮打水一场空。美国不会为了印度得罪中国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印度又离不开中国的工业产品。 莫迪政府与其在逆差数据上做文章,不如踏踏实实搞改革,提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否则,所谓的 “王炸” 只会变成 “哑炮”,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沦为笑柄。
印度政府总以为印度是全世界最后的市场,可是印度的坏名声早就响彻宇宙。印度商务部
【4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