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鲁迅先生突然去世,医生也没能查清具体原因,直到48年后,上海专家通过研究当年留下的X光片,才确定了死因。
上海的夜空笼罩着一片寂静。天还未亮,鲁迅先生的家中却传出了令人心碎的消息——鲁迅逝世了。他的妻子许广平紧握着鲁迅冰冷的手,眼神空洞,充满了不解与痛苦。医生无奈地站在床边,虽然全力救治,但终究还是没能阻止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陨落。
此时,谁也没有预料到,这场关于鲁迅死因的讨论,竟会持续近半个世纪。
鲁迅的去世,让整个中国社会为之震惊。巴金、茅盾等文坛巨匠纷纷表达哀悼,而更多的人们却在质疑:医生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甚至不同的诊断结果让大家陷入迷雾。
“他还活着时,怎么能看不出病情如此严重?”许多追随者心中满是疑问。尤其是在去世的前一天,鲁迅还精神矍铄地与朋友们交谈,似乎并未表现出垂危的迹象。
有人猜测,鲁迅可能是积劳成疾,患了严重的肺病;也有人认为,是医生的误诊,甚至涉及到了他当时治疗的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
这一切都没有答案,鲁迅的死因成为了一个难解的谜团。
鲁迅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自1927年北伐失败后,鲁迅生活在一个极端紧张的环境中,不仅要承受来自国民党政府的政治压力,还要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他每日熬夜写作,烟瘾越来越大,而健康问题也日渐加重。
1932年,鲁迅突然病倒,当时的医生判断他患有支气管炎,而他自己也未曾在意。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到了1936年,鲁迅的症状加剧,特别是气喘和胸痛,几乎让他无法正常工作。
“多抽几支烟,或许能减轻痛苦吧,”他在家中低声对许广平说,话语中流露出不安。然而,许广平和他的一些朋友却愈加焦虑。
他们找来了美国医生托马斯·邓恩,邓恩认为鲁迅患有严重的肺病,甚至建议他立即住院治疗。然而,另一位日本医生须藤五百三却认为这是小问题,根本不用住院,这让鲁迅犹豫不决。
到1936年10月,鲁迅的病情已经不可忽视。在10月初,虽然他的症状有所好转,但这种好转仅仅是短暂的回光返照。
就在10月18日,即鲁迅去世的前一天,他的气喘症状再度发作,呼吸急促。须藤医生赶到后依然断定鲁迅的病情不严重,只是打了一针缓解呼吸的问题。医生甚至轻松地告诉他:“过了今晚,您就没事了。”然而,天还未亮,鲁迅便与世长辞。
他的去世令人震惊,更令人不解。为什么医生如此自信却没能发现病情的致命性?有人开始怀疑,是否须藤医生作为日本军医的身份有何隐情。鲁迅死因不明的谜团笼罩了多年的时间。
时间飞逝,到了1984年,48年后的一个冬日,鲁迅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馆藏时,发现了一张珍贵的X光片。这张X光片拍摄于1936年6月,是鲁迅病重时拍下的胸部影像。
鲁迅纪念馆立即联系了上海的一些知名肺科专家,希望借助现代医学技术,揭开鲁迅死因之谜。23名来自上海各大医院的专家在上海市肺科医院集结,进行了一场严肃的读片讨论会。会场上,一张小小的X光片揭开了尘封已久的真相。
经过仔细研究,专家们发现鲁迅的两肺上中部都存在严重的纤维性结核病变,左肺还有大片干酪性病变,并伴有严重的肺气肿和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专家们一致认为,鲁迅最终死于左侧自发性气胸——这种情况若能及时诊断,是完全可以救治的。
这一发现无疑震惊了所有人——鲁迅并不是直接死于肺结核,而是死于气胸。这一诊断纠正了多年来的误解,也让众人重新审视了鲁迅生前接受治疗的过程。
邓恩医生早在几个月前就曾建议抽取肺积水,而须藤五百三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导致了宝贵的治疗时机被错过。
许广平对此百感交集,她回忆起当年,鲁迅对待自己的病情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恐惧,反而更信任日本医生须藤,甚至在邓恩医生给出诊断后,鲁迅还选择继续依赖须藤的判断。这种信任可能是源于鲁迅早年对中医的不信任,而日本医学则让他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这种信任却让他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也将他的生命带到了尽头。
48年后的结论,不仅揭开了鲁迅去世的医学真相,也让人们反思历史、医生、病人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鲁迅这一生,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正义的追求,最终他却因为一个误诊而过早离开了人世。
巴金曾在悼念鲁迅时写道:“鲁迅的离去,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沉痛的损失。他不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士,站在时代的最前线。”而这次长达半个世纪的死因探寻,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鲁迅,认识了那个与疾病抗争、与时间赛跑的他。
鲁迅一生坚韧不拔,敢于直面生活的残酷与不公,甚至在自己病重时也未曾放下手中的笔。然而,历史的齿轮却在他最脆弱的时候无情碾过。48年后,医学的进步终于还原了他的死因,但这一切,是否能真正安慰那些痛失鲁迅的人呢?
或许,正如鲁迅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死了也无所谓。”然而,他的死,注定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用户18xxx17
过度哈日的后果必须自己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