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方今年第一季度交付了35.25万架FPV无人机,这个数字相当于每

瑛悦说事儿 2025-04-23 10:27:21

乌克兰军方今年第一季度交付了 35.25 万架 FPV 无人机,这个数字相当于每天生产超过 3900 架。这些低成本的自杀式无人机正以 “蜂群战术” 改变战场规则,逼得俄军不得不从战壕里的铁丝网找灵感 —— 他们在掩体出入口安装了密集的铁丝网门,试图阻挡无人机 “钻洞” 攻击。 乌克兰军工体系在西方技术支持下实现了爆发式增长。2024 年 5 月乌克兰宣布采购 30 万架无人机的计划,而到了 2025 年,乌克兰战略产业部长甚至宣称具备年产 500 万架 FPV 无人机的能力。 这些无人机成本仅需几百美元,却能携带 1-3 公斤炸药,通过第一人称视角(FPV)直接撞击目标。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的 M1A1 坦克被 FPV 连续攻击的案例,正是这种战术的典型体现。 更致命的是,乌克兰无人机正在向智能化进化。2025 年初,乌军开始部署光纤制导的 FPV 无人机,这种无人机通过光缆传输信号,彻底免疫俄军的 “克拉苏哈 - 4” 电子战系统。 俄军士兵在库尔斯克前线发现,即使启动电子干扰,光纤无人机仍能精准攻击掩体内部,甚至出现无人机投掷手雷炸开格栅装甲的战术。 面对铺天盖地的无人机,俄军的应对措施显得有些无奈。他们在战壕、坑道入口加装铁丝网门,这种源自一战堑壕战的防御手段,本意是阻挡无人机钻入狭窄空间。但实战中,乌军无人机往往以多波次攻击消耗铁丝网,例如 2024 年 7 月阿夫迪夫卡战役中,乌军通过无人机持续攻击,一天内击毁俄军 54 辆装甲车。 除了物理阻挡,俄军也在升级电子战系统。“驱蚊剂” 电子战系统能在 30 公里外压制无人机导航信号,而 “巨人” 系统则结合激光和人工智能,可同时拦截多个目标。 但这些高端装备数量有限,前线士兵更依赖 REX-1 反无人机枪这类单兵设备。这种 “重技术、轻基础” 的防御体系,在乌克兰每月数万架无人机的消耗下显得捉襟见肘。 乌克兰的无人化作战不仅限于空中。2025 年第一季度,乌军已接收 200 套地面战斗机器人,全年计划采购 1500 套。 这些机器人配备机枪、反坦克导弹甚至防空武器,例如 Magura V5 无人艇加装 R-73 空对空导弹,成功击落俄军直升机。这种 “陆空协同” 的无人作战模式,正在颠覆传统步兵战术。 俄军对此的应对更加被动。虽然他们也在测试 “天王星 - 9” 等战斗机器人,但受限于技术瓶颈和产能不足,2025 年仍未大规模部署。前线部队更多依赖 “柳叶刀” 巡飞弹和电子战系统,但这些手段在乌克兰的 “无人机 + 地面机器人” 组合面前逐渐失效。 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的普及,正在将俄乌冲突推向 “无人战争” 新阶段。乌克兰通过 “蚂蚁战术” 以低成本消耗俄军装备,而俄军则陷入 “打不完的无人机” 困境。 这种不对称对抗的背后,是双方军工体系的较量:乌克兰依赖西方供应链和民间创新,俄罗斯则试图通过国有军工企业维持产能。 未来战场上,光纤无人机、自主攻击机器人等新技术将进一步改变游戏规则。俄军虽然在电子战和激光武器上保持优势,但乌克兰的 “人海战术” 无人机和西方技术支持可能持续削弱其防线。 正如英国《太阳报》所言,无人机已造成俄乌战场 80% 的伤亡,这场战争的胜负天平,或许将由谁能更快适应无人化作战决定。

0 阅读:0
瑛悦说事儿

瑛悦说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