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石油卖给中国,加拿大就变脸了,不但改了对华称呼,而且还要对美国实施关税豁免。那么,加拿大“变脸”背后有哪些动因?其行为又可能带来怎样的影响? 近日,中美贸易战持续升级后,中国为了减少与美国的经济依赖,主动压缩了美国石油的进口份额。从数据看,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石油,从去年的每月2900万桶,掉到了如今的300万桶,暴跌九成.与此同时,中国从加拿大的石油采购却迅速增加,今年3月就达到创纪录的730万桶。
虽然加拿大的油砂原油含硫高、密度大,但中国的大型炼油厂完全具备加工能力,而且相比中东同类原油,加拿大的价格更划算,中国买得起,也炼得了,自然更愿意买。这对加拿大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出口机会——国内石油产量高、库存大,一直苦于找不到稳定买家,如今中国成了最大出口市场,当然乐见其成。只不过,加拿大刚拿到石油订单就变了脸。 在近日的辩论中,加拿大总理卡尼声称,中国是加拿大“最大的威胁”,这个回答,在加拿大国内也引起争议。然而,隔天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并没有澄清,反而继续指责中国“干预加拿大内政”“与俄罗斯结盟”“威胁亚洲和台湾地区的安全”。 除此之外,加拿大还朝美国“点了头”。要知道,此前美加贸易战已经打得不可开交,美国对加拿大的钢铁、铝和汽车征收重税,加拿大也对美商品进行了反制。但进入4月中旬,加拿大财政部突然宣布,将对部分美国商品豁免关税。比如:在加拿大本地设厂的美国车企,可以免税从美国进口整车;用于本地制造和加工的美国产品,也能豁免关税,这一操作,等于是给美企“开绿灯”。
分析来看,背后的逻辑其实不难理解。一方面,加拿大本土企业因为关税问题,开始裁员、减产,销售额和利润出现下滑;另一方面,面对即将到来的联邦大选,卡尼政府必须拿出“稳经济”的姿态,豁免美国关税,等于是给本地市场输血,缓解企业压力,这种时候,政治上迎合美国、经济上稳定国内,是最直接的策略。 而为了让这种妥协合理化,加拿大政客的传统招数——抹黑中国,也就再次登场,指责中国“干预”“威胁”“支持俄罗斯”等老话题重新被搬出来,试图塑造一种“加拿大虽然在经济上不得不依赖中国,但政治立场必须坚定”的形象。这种说法,一方面安抚对华敏感的盟友,另一方面也为对美让步找个台阶。 但这种操作的问题在于——现实不会被话术掩盖。简单来说,你可以嘴上说中国“是威胁”,但中国是你最大的新市场;你可以对美国“示好”,但美方是否真的接受,还另说。这一举动的结果就是,卡尼政府现在处在两头为难的位置。对中国,他们靠着能源出口赚了钱,却不愿意在外交上缓和立场;对美国,他们担心贸易战继续升级,不得不主动让利,却又怕在国内选民面前显得“软弱”。
更现实的问题是,加拿大并不是唯一能提供能源的国家。中国现在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份额持续增长,而俄罗斯也在明确表示,“中国要多少,我们就供多少”,中东、非洲等地区的采购也在不断优化。也就是说,中国的能源战略早已多元化,不会受制于某一个国家的供应态度。 从这一点来说,加拿大如果以为自己拿住了中国的能源命脉,那是错误的判断,真正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尤其是在外交上激化矛盾、出口又依赖中国的背景下,这种“吃饭砸锅”的做法,迟早会产生反噬。 回顾整个事件,加拿大目前显然是在采取一种“内政优先”的短线思路——眼前是选举,选票才是关键,为了拉拢选民、稳定经济、讨好盟友,什么话都说得出口。但问题是,国际贸易不是打选战,信誉才是核心。
对于中国而言,石油不是问题,市场不是问题,供应链也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那些一边依赖你、一边攻击你的国家。也许最好的回应,就是继续做大市场,优化采购结构,用更强的实力和更多的选择,让任何国家都不能左右中国的核心利益。至于加拿大,嘴上怎么说不重要,关键看怎么做,如果继续搞双面操作,迟早得为今天的决定买单。毕竟,市场是现实的,交易是互利的,失了信任,合作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