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吸收外资水平明显低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静娴不语 2025-04-23 11:32:18

2020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161.9亿元人民币 2020年1-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实际使用外资2161.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折合312亿美元,同比下降12.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 3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81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4.1%,降幅较2月当月收窄11.5个百分点。1-3月,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5%,占服务业比重达29.9%,其中,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同比分别增长28.5%、62.4%和95%。

2021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263家,同比增长47.8%,较2019年同期增长6.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24.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9%(折合448.6亿美元,同比增长43.8%;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较2019年同期增长24.8%。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37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1.5%。高技术产业增长32.1%,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43.9%,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5%。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欧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8.2%、60%、7.5%(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38.2%、36.8%和91%。 2022年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3798.7亿元人民币 2022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9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6%(折合5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7%;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下同)。 从行业看,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78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1%。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52.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57.8%。 从来源地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实际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5%和5.3%(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从区域分布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

2023年1-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4084.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9%。吸收外资实现了“开门稳”。具体看,主要呈现四方面特点: 一是新设外资企业较快增长。今年,商务部启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系列活动,各地纷纷加大了“走出去”“请进来”招商力度,1-3月,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同比增长25.5%。 二是引资质量持续提升。外资研发中心、制造业引资、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我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1-3月,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156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医药制造领域引资分别增长55.7%、50.3%、24.6%和20.2%。 三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大幅增长。今年1-3月,法国、德国对华投资同比分别增长635.5%和60.8%。此外,英国、加拿大、日本、瑞士、韩国对华投资也分别增长了680.3%、179.7%、 47.7%、 47.4%和36.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27.8%。 四是外资大项目加快落地。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常态化交流、针对性服务、精准式招商联动协调机制,推动重点外资项目落地建设。1-3月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实到外资2232.8亿元人民币,增长10.4%。 2024年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3016.7亿元人民币 2024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086家,同比增长20.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016.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6.1%,与2023年第四季度比,环比增长41.7%。 从行业看,1-3月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84.7%、17.5%、2.2%、1.4%。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810.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比重为26.9%,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77.6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2.5%,较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69.7%。 从来源地看,德国、东盟对华投资分别增长48%、5.8%(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2025年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2692.3亿元人民币 2025年1-3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03家,同比增长4.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69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0.8%。3月当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 从行业看,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15.1亿元人民币,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1933.3亿元人民币。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786.1亿元人民币,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生物药品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100.5%、63.8%、42.5%和12.4%。 从来源地看,东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56.2%,欧盟地区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7%,瑞士、英国、日本、韩国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6.8%、60.5%、29.1%和12.9%(含通过自由港投资数据)。

这5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在波动中寻求开放,但在重要和关键时期仍缺少亮点表现,对内缺少对制造业更大的支持,对外也缺少与国际资本(美国资本)进行博弈的动力和能力。 2020-2021年,受疫情大流行冲击,金融业外资流入明显受限,但高技术服务业(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仍获得逆势增长;2022-2023年,中国加速金融市场开放,放宽外资持股限制,然而受到全球加息周期影响,外资增速仍然放缓(2024年仅增1.4%)。 2024-2025年,中美矛盾加剧,美国对华发动剧烈关税攻击,全球诸地缘政治风险迭加,欧美资本对中国投资趋于谨慎的迹像明显,然而在“一带一路”支持下,东盟、中东的资金正在填补一部分缺口。 但是,现在要问问“中国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答案依然模糊不清。 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成长迅速,结构性分化非常明显,高技术赋能制造业收效显著。 2020-2021年,疫情后全球供应链开始重组,中国制造业外资先降后升,高技术制造业(如电子、医药)增长强劲;2022-2023年,在西方“去风险”政策下,传统制造业外资承压,但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受政策驱动保持高增长(如2023年医疗设备外资增169.7%);2024-2025年,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再加码,外资明显向东南亚分流,但中国在高端制造方面(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仍具吸引力;这5年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产业已经具有强大的全球战斗力,这是相当亮眼的亮点。 5年以来,中国的国家经济政策从“稳外资”到进一步“优外资”,不夸张地说,甚至已经让中国政府正在成为一台能量巨大的国际资本博弈机器。 2020-2021年,疫情后推出“稳外资”措施,如缩短负面清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V型复苏;2022-2023年,政策转向“高质量发展”,通过《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高技术产业,欧盟(德、法)投资大幅增长;2024-2025年:在日渐严酷的中美地缘博弈下,中国加强“以内促外”,通过“投资中国年”等活动吸引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但欧美投资占比已经明显下降。 这5年以来,中美战略竞争已经在各种不同场景下进行“试水”,中美产业链分裂的力量明显大于合作的力量,外资格局必须进行重塑。 2020-2022年,中美贸易战叠加疫情,美国对华投资趋缓,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RCEP吸纳东盟、欧盟资本对冲;2023-2025年,美国“友岸外包”政策见效,部分制造业外资转向印度、墨西哥;中国则以市场规模和技术链优势留住高端制造(如2025年生物医药外资增63.8%)。很明显,中美竞争主导着外资流向,中国市场结构性的优势(高端制造、新兴市场合作)与外部政治压力(欧美撤资)并存,更急需做好“技术自主”与“外资开放”之间的平衡,控制住产业链脱钩速度。

0 阅读:212
静娴不语

静娴不语

礼颂盛世,共谱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