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伊朗外长阿拉格奇的专机降落北京,这个时间点可谓“掐表”安排得刚刚好。就在三天前的4月19日,美伊刚在罗马结束第二轮间接核谈判,而四天后的4月26日,双方即将在阿曼展开第三轮关键磋商。在谈判即将进入“深水区”之际,伊朗选择单独来中国“对表”,显然有自己的考量。 目前来看,前两轮谈判确实取得初步进展,“氛围不错”“富有建设性”“良好进展”都是美伊双方对会谈的评价,事实也确实如此,否则不会同意一周之后再次见面。但随着谈判越是深入,问题就越会凸显出来。 大概率猜测,之前两轮的谈判基本停留在交换立场、框架初始阶段,接下来才进入重头戏——具体细节谈判。比如伊朗坚持美国必须首先解除全部制裁,承认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美方则要求伊朗必须停止并清除核浓缩活动,接受更严格的核查,这些都是争议性比较大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美伊双方可能陷入“谁先迈出第一步”的纠结,在伊朗看来,当年是特朗普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理当美方先退一步,而且美方还“既要又要”,伊朗不会一退再退。
但从现实情况看,谈判确实是伊朗的最优解。自2024年以来,伊朗接连遭遇重大打击,总统莱希坠机身亡、驻叙利亚领事馆遭以色列空袭,更棘手的是,“抵抗之弧”盟友集体受挫,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被暗杀、哈马斯同意停火、叙利亚阿萨德政权垮台,也门胡塞武装正在被美国围攻,伊朗正面临近20年来最大的危机。 而在伊朗国内,由于多年来西方国家的制裁,经济早已千疮百孔,不仅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也很严重。特朗普上台后,对伊朗重启“极限施压”,要把德黑兰逼上谈判桌,还加大在中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但另一边又时不时给点胡萝卜,呼吁伊朗通过外交谈判解决问题。 这种复杂态度,也让伊朗有些迷茫,不知道怎么和美国打交道,改革派如总统佩泽希齐扬,主张通过谈判换取制裁解除,改善经济民生,强硬派如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强调不可信任美国,对谈判不会过分乐观。 不过谈总比直接打好,更何况美国自身也面临巨大财政压力,不愿意再陷入一场战争中去,所以,美伊不会贸然开战,都希望通过外交谈判达成协议。
此时伊朗外长专程访华,就是希望和中方通一下气,通报美伊磋商的最近进展,并征询中方的意见和建议,获得中方的背书。特朗普1.0撕毁协议的历史教训犹在眼前,随着谈判进入实质阶段,为了避免被美国讹诈,争取更多谈判优势,伊朗需要可信赖的大国作担保。中国作为伊核协议原始签署国,而且与伊朗保持战略合作,自然成为首选。 事实,在伊核问题上中方的态度很明确,就是劝和促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达成一份可持续性的协议。同样,作为始作俑者的美国,必须停止武力威胁、极限施压的错误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伊朗外长抵京前一天,解放军歼-10C/S战机编队抵达中东,与埃及展开联合训练。这支包含预警机、加油机的完整空中作战体系,虽说是例行演练,但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存在”的安全信号。对正面临美军双航母威慑的伊朗而言,无疑增加了底气。中方用实际行动告诉美伊双方,这就是中方的态度。
说穿了,眼下美伊正在博弈,美国想要单独跟伊朗签协议,但是德黑兰不信任美国,为防止掉入美方陷阱,也为避免再出现2018年的情况,伊朗需要给协议上一份“双保险”,而中国足以充当这个角色。 就在美伊谈判之际,以色列暗戳戳搞小动作。消息人士称,以色列高级官员透露,尚未排除未来几个月对伊朗核设施进行打击的可能。以色列担心特朗普政府不再帮自己,在核问题上放过伊朗一马,所以不断破坏美伊谈判,这和眼下俄乌和谈局势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