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4-23 11:38:30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信源: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手掌大小的一块黄铜,分量十足,压在古旧的文件上。鲜红的印章,象征着新时代的到来。这枚代表着新中国的开国大印,现在安静地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它亲历了时代的更替,也寄托着一位低调的篆刻大师——张樾丞的爱国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或许你不知道,这枚看似朴素的国印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国内问题重重,国外列强侵略不断,老百姓生活困苦。1881年,张樾丞出生在河北新河县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他只念过几年私塾,尽管如此,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天分却是天生的。 十四岁时,他独自来到北京,进入琉璃厂的益元斋刻字铺当学徒,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即使身处动荡的年代,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篆刻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几年后,手艺精湛的张樾丞在京城琉璃厂开了自己的店,取名同古堂。他不光通过刻章结交朋友,互相交流琢磨技艺,还给各界有名气的人物刻印章。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到很多文化界名人,都找他刻过章,是他的老主顾 张樾丞待人厚道,会和店里的伙计们一起吃饭,还经常帮助生活困难的人,在琉璃厂一带很有名气,大家都夸他是个大好人。 齐燕铭这位著名的国学大师对他的技艺非常欣赏,这为他将来参与篆刻开国大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即,刻制代表国家象征的国印成为当务之急。经过齐燕铭的推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张樾丞。 张樾丞深感责任重大,回家认真查阅各种资料,仔细研究,设计了隶书、宋体、汉篆、秦篆四种不同字体的印章样式,呈送中央领导审查。最终,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宋体字,这个结果让张樾丞非常激动:“好极了!好极了!毛主席真是了不起!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印样确定后,张樾丞便立即投入到了紧锣密鼓的制作中。他亲自带领儿子和工匠们,进行熔化铜料、铸造印章、精心打磨等工序,每个环节都力求做到完美无瑕。其中,最特别的设计是他还在印章上增加了一个独特的“留边”处理。 印章的四个角比印面略高,这种设计是为了在正式启用前,由指定的人将四个角磨平,这个过程在历史上被称为“启封”。 这种独特的技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印章遭到模仿,另一方面也最大程度地确保了机密性,其中蕴含着工匠的巧妙心思。而且,选用黄铜这种材料,不光结实耐用,更代表着新中国的朴素和实干精神。 开国大印做好之后,政府打算给张樾丞丰厚的报酬,但他坚持不要。他觉得能为新成立的中国篆刻国印,这是无比光荣的事情。他从来没有拿这件事到处炫耀,甚至连家里人都不说。 新中国成立后,他继续为国家领导人刻制印章,为人处世一直非常低调和谦虚。 这枚新中国成立初期使用的开国大印,自1949年启用至1954年,亲历并记录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现在,这枚满载历史意义的印章也悄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了一级文物,安静地陈列在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和学习。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新的宪法诞生,明确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务院则承担起最高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职责。 这一重大的政治架构调整,使得原有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所代表的权力主体与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所承载的,更多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时那种特殊时期的临时性与过渡性象征。 在新的国家治理框架下,继续使用开国印章已然不太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印章不再使用也就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的印章在设计上也更加规范统一,省部级以上公章中央印有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中央则是五角星,并且对各级印章的尺寸、印文字体等细节都有了明确的规范。 这样的调整不仅让印章在形式上更符合现代国家管理的严谨性,也更便于在国内外各种事务中进行互认和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印章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以便捷性和高效性为特点,适应了当今数字化办公、互联网政务服务等多元化的需求,成为了新时代印章使用的又一重要补充形式。 开国印章虽然被封存,但它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却永远不会被磨灭。它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时刻提醒着后人不忘来时路,珍惜当下,奋勇前行。

0 阅读:738

猜你喜欢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

酷炫青春风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