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2014年邵逸夫去世后,四个子女来祭拜了一番就立刻离开了,家产没人继承,两百多亿的遗产至今还冷冰冰地躺在邵氏基金账户里。 提起邵逸夫,很多人就会想到遍布大学校园的“逸夫楼”。这位活到107岁的传媒大亨,在2014年离世时,身后留下超过两百亿港元的财富和庞大的娱乐王国。 让人疑惑的是,他的四个子女没有一个愿意接手这份家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邵逸夫并非没有家庭生活,1937年,他和新加坡富商的女儿黄美珍结婚,生下两子两女。但邵逸夫的事业重心在香港,那是他打造邵氏电影和后来TVB的基地。 于是他常年在香港坐镇指挥,而妻子黄美珍带着孩子们留在新加坡。长时间的两地分隔,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距离,日子久了,亲情难免受到影响。 对孩子们来说,父亲更多意味着电话里的声音,或是邵氏电影片头的那个名字,而不是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陪伴。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邵逸夫身边有了方逸华。这位女士能力出众,深度参与邵氏和TVB的管理,成了邵逸夫事业上的左膀右臂,同时也是他公开的红颜知己。 这段关系维持了几十年,直到1987年原配黄美珍在新加坡病逝。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97年,邵逸夫才和方逸华正式注册结婚。 对于一直在新加坡生活的子女而言,母亲多年的生活状态,以及这位“方小姐”最终获得的名分,在他们心里留下了什么感受,外人不好猜测,但这也让他们与父亲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 还有一件往事,据说也曾在父子间留下隔阂。邵逸夫的长子年轻时曾被绑架,处理这件事时,邵逸夫表现得非常冷静,甚至带有商人式的权衡。 这种冷静在当时受惊的孩子眼中,就成为了一种距离感,甚至是对父亲失望。亲情中这些细微的感受和经历,一点一滴积累下来成了日后难以跨越的心理界限。 成年之后,邵逸夫的四个子女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没有介入父亲庞大的娱乐产业。 当然,邵逸夫的商业版图并非唾手可得。这位1907年出生于上海富家的子弟,也经历过家道中落的波折。 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和兄弟们凭着一股劲闯入电影业。上海滩站稳脚跟不易,他们便远赴南洋,从零做起,用简陋的设备放电影,一步步建立起制片、发行的完整链条。 邵逸夫眼光独到,抓住了有声电影的技术变革,迅速占据了市场。 后来他回到香港,开创了邵氏兄弟影业的辉煌时期。但他没有停步,六十年代末他敏锐地看到了电视的潜力,毅然投身其中,于1973年创办了影响几代人的TVB无线电视台。 这个“造星工厂”捧红了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周星驰等数不清的明星,一度牢牢把握着香港乃至东南亚娱乐业的脉搏。 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似乎并没有完全弥补家庭方面的某些缺憾。 据说邵逸夫晚年身体不佳时,曾希望长子邵维铭回香港接管家业,但被儿子婉拒。其他子女也同样没有意愿介入这盘巨大而复杂的生意。 所以,当这位百岁老人寿终正寝留下巨额财富时,子女们的选择或许在他本人心里也早就有数。 最终他的绝大部分财富注入了邵氏基金会,延续他从1985年起就开始大规模投入的慈善事业。 “逸夫楼”和“邵逸夫奖”,成了他留给世间的另一种形式的传承。相比一些富豪在身后才匆忙设立信托基金,邵逸夫的这份安排显得更早,也更从容。 邵逸夫的一生是商业开拓和慈善贡献的典范,但也折射出家庭关系的另一重现实。无论事业多么成功,财富多么惊人,家庭内部的情感维系终究是每个人无法回避的课题。 这位建造了娱乐帝国、捐赠了无数教学楼的老人,没能将这份有形的家业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这给所有在人生路上奋力打拼的人们,留下了一道关于事业与家庭如何平衡的悠长思考题。 来源:邵逸夫巧设信托基金实现双赢——2015-08-04 ·金融界
“婚内出轨的是她,为何我要背负31年骂名?”荧幕中,她是德艺双馨获奖无数的“国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