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一名身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在田里找到他,拿出一张纸说“这是召回通知,限你在三天内按时归队。” 阎连科1958年出生在河南嵩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家里啥条件?父亲是个老实庄稼人,靠天吃饭,母亲在家操持,锅里煮的粥稀得能当镜子使。姐姐有病,常年躺床上,床头堆着一堆破报纸旧书,这些玩意儿倒是便宜了阎连科。小时候没啥娱乐,他就蹲那儿翻书,慢慢对写东西有了点兴趣。1978年,国家号召参军,他20岁,觉得是个机会,就去了部队。 刚进部队那会儿,他啥都干劲十足。被调到宣传科后,开始接触写材料、弄报纸,算是摸到点写作的门道。1979年,他运气不错,被选去武汉参加小说创作学习班,跟着老师学怎么写故事,回来后一鼓作气写了《天麻的故事》,投出去还真发表了,拿了8块钱稿费。8块钱不多,可对他来说跟天上掉馅饼似的,写作这事儿算是彻底在他心里扎了根。 1981年,阎连科的人生来了个急刹车。部队要精简编制,提干的事儿没戏了,家里还传来噩耗——父亲病重。他心里一合计,觉得家里更需要他,就办了退伍证回了嵩县。回到村里,他没啥抱怨,直接拿起锄头下地,帮着母亲干农活。白天累得腰酸背痛,晚上还不闲着,点着煤油灯接着写东西。日子苦是苦,可他没打算放弃写作,就这么一边种地一边磨笔杆子,寻思着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 可就在这时候,事情起了变化。那天他在田里种小麦,忙得满头汗,突然来了个穿四个兜军装的干部,手里拿着一张纸,说是召回通知,让他三天内归队。这事儿来得太蹊跷,他压根没料到部队还会找他。咋回事呢?原来部队精简后,有些岗位缺人,他之前在宣传科的表现不错,领导觉得他还有用,就把他名字报了上去。这张通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他之前那点努力攒下的机会。 这下他犯了难。一边是家里老爹病着,母亲忙不过来,一边是部队给的机会,能让他接着写东西。他回家跟家人一说,没想到父母没拦着,反倒劝他去,说这机会错过了就没了。琢磨了一晚上,他咬咬牙,收拾包袱又回了部队。 回了部队,阎连科跟换了个人似的,干活更卖力,写作也更上心。他知道这次机会多难得,不能再错过。在宣传科,他白天忙材料,晚上写小说,逮着空就琢磨怎么把故事写得更好。1985年,他攒了点底子,写了个中篇小说,投到《昆仑》杂志,居然中了,拿了800块稿费。这800块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他心里那股劲儿更足了,觉得自己这条路没走错。 接下来几年,他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1998年,他憋了个大招,长篇小说《年月日》出来了。这书一发,文学圈里有点动静,大家觉得这家伙写得有点意思,故事不光有军营味儿,还带点社会现实的味道。2000年,他又整出《耙耧天歌》,这回算是站稳了脚跟。书里写农村、写乡土,都是他小时候见过的那些事儿,读者一看就觉得接地气。 2003年,他彻底火了。《受活》这部长篇一出,直接拿了老舍文学奖。这书不光故事怪,写法也新,讲的是个残疾村庄的事儿,底下藏着他对社会历史的思考。文学圈的人一看,哟,这阎连科不简单啊。从这以后,他的名字算是彻底响了,成了当代文学里绕不过去的一号人物。 阎连科能写出这些东西,跟他在部队的日子分不开。军营里那种纪律、那种人跟人之间的关系,都进了他的小说。他写士兵、写训练,有时候还写点部队里的小矛盾,特别真实。后来他视野宽了,不光写军营,还写社会、写历史,啥都敢碰。他的书里总有股劲儿,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经历过苦日子,知道生活啥滋味。 比如《受活》里那些残疾人的故事,乍一看挺离奇,可细想又跟现实脱不了干系。他在部队见过不少人,形形色色,回来种地又接触了农村的苦,这些都成了他写东西的料。加上他那股不服输的性子,硬是把这些经历熬成了文学里的金子。
1981年底,提干失败的阎连科办好退伍证后回了老家嵩县。一天,他正在田里播种小麦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23 17:03:5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