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黄旭华,1926年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聪明好学。解放后,他投身国防事业,成为中国核潜艇研制的核心人物。那时候,核潜艇可是国之重器,技术封锁严得像铁桶,西方国家压根不信中国能搞出来。可黄旭华偏不服这口气,带着团队硬是从零开始,啃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但这份荣耀背后,是他30年的隐姓埋名。为了保密,他跟家里断了联系,连父母都不知道他在干啥。30年啊,人生能有几个30年?从青年熬到白头,他没跟家人报过一声平安,连母亲病了都没能回去看一眼。这种牺牲,一般人真扛不下来。 说起核潜艇的研发,那真是步步惊心。50年代末,中国刚起步,连基础工业都薄弱,更别提造这么高精尖的东西了。黄旭华和团队没图纸、没设备,全靠自己摸索。听说他们为了算数据,连算盘都打冒烟了,后来好不容易弄到台计算机,还是得排队用。 到了80年代,核潜艇终于有了眉目。1988年的南海深潜试验,是个大日子——这不光是技术验证,更是中国向世界证明自己实力的关键一步。黄旭华亲自主持,压力大到晚上睡不着觉。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他心里还惦记着95岁的母亲,决定顺路回趟家。 30年没回家,黄旭华心里啥滋味可想而知。他不是不想家,而是不能。保密纪律像座大山压着他,连封信都不敢寄。母亲这边呢,年岁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背了,30年没见儿子,连他长啥样都快忘了。家里人只知道他在外头忙大事,可具体忙啥,谁也说不上。 这30年,他错过了太多。母亲老了,家里变了,他自己也从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变成了满脸皱纹的中年人。核潜艇造出来了,可他跟家人的感情,却像断了线的风筝,想捡都捡不回来。 1988年,黄旭华终于回了趟家。那天,他站在老母亲面前,满心期待又有点忐忑。95岁的母亲,头发全白,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抬头看他。可看了半天,她愣是没认出来——30年的空白,儿子在她眼里已经成了个陌生人。 黄旭华心里估计五味杂陈。他想说点啥,可母亲只是呆呆地看着,一句话都憋不出来。不是不想说,是岁月把母子间的熟悉感磨没了。那一刻,他才真切体会到,这30年的隐姓埋名,不光是自己的牺牲,也是家人的默默承受。 母亲为啥不说一句话?有人可能会想,是不是生气了,或者身体太虚弱了。其实都不是。95岁的老太太,脑子没那么清楚了,30年没见儿子,记忆早就模糊。更何况,黄旭华走的时候还是个年轻小伙,回来时却满头白发,模样变太多,母亲哪还认得出? 再说,30年的分离,感情再深也淡了。她不是不想说话,而是面对这个“陌生”的儿子,根本不知道从哪开口。那种无言,不是冷漠,而是时间留下的无奈。 黄旭华自己呢?看到母亲这样,他肯定不好受。造核潜艇是为国,可母亲这辈子都没享过他的福,反而孤零零等了30年。他心里那份愧疚,恐怕比谁都重。但他从没后悔过——国家需要他,他得站出来。这种大义跟亲情的撕扯,一般人很难懂。 他后来回忆说,每次想到母亲,心里就像针扎一样。可他也知道,要是没这30年的付出,中国核潜艇可能还停在纸面上。个人感情再重要,也比不上国家安全。 再说说1988年的南海深潜试验。这次试验不简单,核潜艇下潜到极限深度,考验的不光是技术,还有团队的胆识。当时国际上盯着中国的眼睛可不少,都等着看笑话。黄旭华带着团队硬是顶住了压力,试验成功,狠狠打了那些质疑者的脸。 这次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潜艇技术迈上新台阶。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深海利器”,国防力量更硬气了。黄旭华的名字虽然那时候还不能公开,但他的贡献,历史记得清清楚楚。 黄旭华不是啥天生英雄,他就是个普通人,靠着一股子倔劲儿干成了大事。他没啥豪言壮语,生活也简单得不行,连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买。可就是这么个接地气的老头,用30年的默默付出,换来了国家的强盛。 他跟母亲的重逢,虽然带着遗憾,但也让人看到了一种朴实的情感。95岁的母亲没说啥,可她心里肯定为儿子骄傲——这不就是中国老一辈最朴素的感情吗?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
无畏战士闯龙潭
2025-04-23 18:30: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