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南京军区某营区内,几名纠察战士向路过的一位首长敬礼,对方抬手回以军礼。然而,当首长转身离开时,身后的战士却大声批评道:“首长,按照规定,敬礼应该用右手,请您下次务必注意!”。 丁晓兵,1965年出生在安徽合肥,1983年入伍,赶上了对越反击战那段硝烟弥漫的日子。他是昆明军区第2侦察大队的侦察兵,1984年在老山前线执行任务。那次任务是要抓个活的越军回去问情报,他和几个战友摸黑潜到敌方阵地,瞅准机会制服了一个落单的敌兵。回去的路上,麻烦来了,越军发现了他们,炮火铺天盖地砸过来。一颗手榴弹在附近炸响,丁晓兵眼疾手快想把它扔回去,可刚抓起来就爆了。他的右臂当场被炸得稀烂,骨头断了,只剩点皮连着。他没时间犹豫,掏出刀把残臂割下来,塞进腰带,血流了一路。那越军俘虏本来还想挣扎,看见这架势吓得腿都软了,再也不敢闹腾。 丁晓兵咬着牙,硬是把俘虏扛在肩上,跌跌撞撞往前跑。他的战友也轮流帮忙扛人,炮弹在旁边炸,泥土飞溅,他们一刻不敢停。跑了四五个钟头,丁晓兵整个人都快虚脱了,脸白得跟纸一样,终于把俘虏带回了连队。他的右臂虽然带回来了,但失血太多,耽误太久,没能接上。医护兵给他输了2600毫升血浆,硬是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事让他拿了个一等功,名字也在军中传开了。 战后,组织上想让他转到地方,给他安排了个副厅级的位子,算是照顾。可丁晓兵不干,他说自己还能干,军队才是他的家。他去了南京政治学院读书,1986年到1988年,用一只左手写笔记、做作业,硬是拿下了学业。毕业后,他没挑轻松的岗位,直接去了太湖边上条件最差的基层连队。领导看他身体情况,想让他少干点体力活,他死活不同意,说就当普通兵练,绝不搞特殊。他用一只手做俯卧撑、爬绳索,别人练一小时,他练两小时,愣是成了训练场上的尖子兵。 1998年,南京军区某营区,丁晓兵已经是位首长。那天,他穿着军装,肩章上星光闪闪,从训练场边上走过。一队纠察战士站得笔直,齐刷刷地举手敬礼。丁晓兵停下脚步,用左手回了个礼,动作稳当,带着股军人特有的利落。他转身刚要走,身后一个年轻战士喊了一嗓子,意思是军礼得用右手,让他下次注意。这话在营区里炸开了锅,战士们有的愣住,有的窃窃私语。丁晓兵没回头,只是轻轻点头,笑了笑,说了声“知道了”,就继续往前走。 那会儿,喊话的战士不知道,丁晓兵的右手早在老山战场上没了。他的左手敬礼,不是不懂规矩,而是他仅有的方式去回应这份尊重。这事传开后,营区里的人议论了好一阵,年轻战士们才从老兵那儿听说丁晓兵的故事。那个喊话的兵后来也没再吭声,估计是听说了他的事迹,默默记在了心里。这件事虽小,却让人看到丁晓兵的脾气——不争辩、不抱怨,用行动说话。 这件事之后,丁晓兵的路越走越宽。他从部队转到武警,干过基层,管过训练,一步步做到了武警广西总队的政委。2005年,他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2006年又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2007年,他作为军队代表参加了十七大,2008年还当了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在广西工作时,经常下基层,检查边防哨所,组织抗洪抢险。有一回洪水淹了村子,他亲自带着队伍运物资,忙得满头大汗,手上全是泥。 丁晓兵在岗位上一直干到退休,退下来后,他没闲着,常常回部队看看新兵训练,聊聊当年的故事。他的经历被写进军史,成了新兵入伍教育的一部分。每次讲到老山那段,他从不多说自己的伤痛,只提战友的配合和任务的完成。他的左手敬礼,成了军中一个标志,提醒着所有人,军人这两个字,拼的是信念,不是手臂。 丁晓兵的故事,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传奇,而是实打实的血汗堆出来的。他在战场上豁出命,训练场上咬牙坚持,岗位上从不懈怠。那个1998年的敬礼风波,不过是他人生里的一小段插曲,却让人看清了他的为人。他没因为缺了条胳膊就觉得自己该被特殊对待,也没因为当了首长就端架子。相反,他用一只手干出了别人两只手都未必能干的事。
1998年,南京军区某营区内,几名纠察战士向路过的一位首长敬礼,对方抬手回以军礼
金乌西坠霞光灿
2025-04-23 18:46:59
0
阅读:532
1778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