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年,清代才子袁枚年近60都尚未有一男半女,小妾金姬决定说服14岁的妹妹为他生子,袁枚断然拒绝,说道:“我都50有8了,而妹子才14岁,这不合适,还是替她找个少年郎吧。” 袁枚,1716年生在浙江钱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家里不算富裕,可他从小就聪明得让人咋舌。五岁跟着父亲读书,七岁就能写诗,邻居都说他是个小神童。1739年,23岁的他进京赶考,殿试上文章写得飘逸洒脱,一下子考中进士,还被选进翰林院当庶吉士。后来,他被派到江苏溧阳、江宁等地做官,年轻气盛,满腔热血。他在溧阳时,亲自下乡跟老百姓聊天,问他们苦不苦,第二天就下令减税,弄得百姓都舍不得他走。可官场不是那么好混的,勾心斗角让他心累。1756年,40岁的他干脆辞了官,带着家人搬到南京小仓山,买下一块废园,自己动手修了个随园。从此,他过上了诗酒田园的生活,写下《随园诗话》,名声传得更远。 袁枚做官那几年,真不是白混的。他在溧阳、江宁当县令时,干劲十足,不怕得罪人。老百姓有啥难处,他听完就拍板解决,减税、修路,样样不含糊。可他这直脾气也惹了麻烦,上头有人看他不顺眼,排挤他的事没少发生。他自己也看透了,官场这潭水太浑,不如回家过清净日子。于是,他40岁那年撂挑子不干了,跑到南京盖随园。随园不大,可收拾得雅致,溪水、松树、竹子都有,他没事就坐在园子里看书、写诗,跟朋友聊文学,日子过得舒坦又充实。 袁枚的正室钱氏,是个温柔贤惠的女人,陪他从做官到归隐,没少操心。两人感情好得没话说,可惜一直没孩子,这让袁枚晚年多少有些遗憾。到了晚年,金姬进了他的生活。这姑娘长得俊俏,还会写诗,跟袁枚聊得来,算是他精神上的伴儿。1774年,袁枚58岁,金姬也三十出头了,她见袁枚膝下空虚,心里着急。袁家没后代,香火怎么办?这时候,她想到了自己14岁的妹妹凤龄,觉得这是个办法。 凤龄是金姬的亲妹妹,1774年才14岁,家里穷得叮当响,没办法才被赎到随园。她年纪小,模样清秀,干活麻利,常帮着姐姐打理园子。金姬瞧着她,心生一计:袁枚年纪大了没儿子,凤龄年轻又懂事,不如让她给袁家生个孩子。她把这想法跟袁枚一提,满心以为他会点头。毕竟那年头,男人五六十岁收个小妾不算啥稀奇事。可袁枚不是一般人,他听完金姬的话,沉默了好一阵子,最后坚决摇头,说自己岁数太大,凤龄太小,这事不合适。 袁枚拒绝这提议,不是随口一说。他58岁,凤龄才14岁,差了整整44岁,这年龄差搁谁身上都觉得别扭。他是读圣贤书的人,讲究个道德底线,觉得这么做不光对自己不公平,对凤龄也不公平。一个小姑娘,人生才刚起步,凭啥就得担上这么重的担子?他琢磨来琢磨去,还是决定给凤龄找个年轻点的人家,让她过正常日子。于是,他托人四处打听,最后看中了南京城东隋家。隋家条件不错,算得上殷实,他亲自跑了一趟,跟隋家人谈妥了这门亲事。 凤龄嫁过去时,隋家挺重视这门婚事,家里房子大,院子也气派。可惜,日子没过多久就变了味。隋家大太太是个厉害角色,脾气不好,凤龄年纪小,又是从随园出来的,难免有点不适应。她干活稍微慢点,或者有点小错,大太太就冷言冷语,甚至动手。隋家下人看主子脸色,也没啥好话,凤龄的日子越过越苦。两年后,1776年,她才16岁,就因为身子弱加上操劳过度,病倒了,没多久就没了。消息传回随园,袁枚整个人都懵了。 凤龄死的那天,袁枚正跟朋友下棋,仆人跑来报信,他手里的棋子掉在地上,人也呆住了。之后,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写下《哭凤龄》,字里行间全是悲痛和自责。他怪自己没挑好人家,让凤龄受了那么多苦。金姬也难受,姐妹一场,没想到是这结局。袁枚后来的日子,还是住在随园,写诗作文没停过,可总能看出点心事。那几年,他常一个人坐到半夜,桌上诗稿越堆越高,像是用笔墨把遗憾一点点填满。 那时候的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很常见,尤其是像袁枚这样有身份的人,晚年纳个小妾生子,别人只会夸他有福。可袁枚偏不这么想,他觉得人得讲良心,不能为了自己舒服就害了别人。凤龄的事,让他更看清了当时女人的命有多苦。家里穷,就得卖儿卖女,嫁过去还得看人脸色,稍微不顺就没活路。袁枚的决定,在当时算得上特立独行,可也让人忍不住想,他是不是太理想化了点?
1725年,年羹尧得知消息自己将被问斩,索性将已经怀有身孕的小妾送给了一个落魄秀
【2评论】【1点赞】
博大精深
我怎么记得袁枚和郑板桥都喜欢豢养娈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