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12月,孙殿英 想率六万人马西进占领宁夏、青海,进而成为“西北王”。阎锡山表面上支持孙殿英,派心腹赵承绥带人送去子弹五十万发、手榴弹三万枚及几十挺机枪,暗中则秘密布局,准备寻机解决。 孙殿英这人,提起他名字就让人觉得复杂。1889年,他生在河南永城,家里穷得叮当响,早年混迹军营,靠着胆子大、心眼多,在冯玉祥手下混出点名堂。1928年,他干了件臭名昭著的事——盗掘清东陵,捞了一大笔财富,也让自己背上骂名。中原大战那会儿,他站冯玉祥和阎锡山,跟蒋介石对着干,结果战败了,但他硬是靠着灵活手腕保住了实力。1931年,他被封了陆军中将,可这远远不够,他心里憋着更大的野心。 1933年,日本打进热河,长城抗战打得火热。孙殿英奉命带兵抗击日军,在赤峰跟日本人硬拼了七天七夜,虽然输了,但也算有点名气,舆论还夸了他几句。可他没打算就这么老实待着。中央政府对他不放心,他也觉得自己地盘不够大,眼珠子一转,就盯上了西北那片地儿——宁夏和青海。他想着,要是能占了那儿,自立为“西北王”,以后谁还敢小瞧他? 为了这目标,孙殿英可没闲着。他手底下有六万部队,军火粮草都备齐了。但他知道,光靠自己硬闯不行,得拉个靠山。阎锡山这时候就成了他眼里的“救命稻草”。阎锡山在山西和绥远混得风生水起,孙殿英琢磨着,只要阎老西点头,送点军火啥的,这事儿准能成。于是,他主动联系阎锡山,摆出一副合作的样子,希望借力打力。 阎锡山接到孙殿英的请求,表面上挺痛快,立马派心腹赵承绥送去一堆军火——五十万发子弹、三万枚手榴弹,还有几十挺机枪。这阵仗看着不小,孙殿英拿到手后乐开了花,觉得自己这回稳了,赶紧布置西征的事儿。可他压根没料到,阎锡山压根不是真想帮他。 阎锡山这人,老谋深算得很。他心里清楚,孙殿英这家伙野心大、脾气硬,要是真在西北站稳脚跟,以后说不定就威胁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所以,他玩了一手“明面捧你,暗地坑你”的把戏。一边送军火稳住孙殿英,一边偷偷联络宁夏的马家军,把孙殿英的打算漏了出去,让马家那边早做防备。他还跑去跟蒋介石告状,说孙殿英不老实,想自立山头,借中央的手来压他。 宁夏那边,马麟和马步芳叔侄正掌着大权,听说孙殿英带着六万人要来,吓得不轻。他们怕这支军队一来,自己好不容易守住的地盘就没了。马步芳赶紧在青海调兵,马步青在凉州加固防线,还派人向南京政府求救,希望蒋介石能出面拦住孙殿英。蒋介石也不想内斗再起,干脆下令让孙殿英老实待在五原,别乱动。可孙殿英哪肯听?他还偷偷联系甘肃的邓宝珊、陕西的杨虎城,甚至陕北的刘志丹,想拉帮手一块儿干,但人家都不搭理他。 孙殿英还不死心,又整合了绥远西边的散兵游勇,甚至跟阎锡山、汪精卫、陈立夫这些人套近乎,想多要点支持。他还蹭了满洲国给的官职,打算给自己壮壮声势。可这些小动作,阎锡山全看在眼里,压根没打算真帮他。 1934年1月,孙殿英不顾蒋介石的命令,带着部队硬往宁夏冲。马鸿逵那边早接到风声,赶紧让马步青等人加强防线,靠着银川的地势摆好阵仗。2月5日晚上,孙殿英趁夜偷袭,结果守军早有准备,打得他部队死伤一大片。2月10日,他又拼凑残兵猛攻,可兰州派来的飞机直接轰炸,把他阵脚打乱了。 仗打到这儿,算是僵住了。西北天寒地冻,士兵冻得连枪都握不住,孙殿英没办法,只好又找阎锡山求援。可这回,阎锡山连面都不露,直接冷处理。中央这边,胡宗南带着第一师逼了过来,蒋介石还停了军饷,派人劝降,孙殿英死扛着不理。3月19日,他看实在撑不下了,下令撤退,结果当晚碰上沙尘暴,队伍乱成一锅粥。第二天,马家军趁机追击,飞机又来轰炸,部队彻底散了架。 3月21日,孙殿英退到平罗,马宝琳带兵截住他,最后一击把部队打垮了。3月25日,孙殿英一个人跑了,投靠了赵承绶,手下的残部全被晋绥军收编。这场“四马拒孙”之战,就这么结束了。孙殿英的“西北王”梦碎得干干净净。 再看阎锡山,这家伙才是真赢家。他没费一兵一卒,就靠着马家军和中央的压力,把孙殿英收拾得服服帖帖。自己地盘没丢,还削了个潜在对手,地位反而更稳了。这场博弈,他算计得太精,孙殿英压根不是对手。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