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为了能顺利回到上海,一位女知青狠下心丢下自己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女儿。38年过去,她已经成了有钱人,在电视节目上寻找当年被遗弃的孩子。最后在节目组的帮助下,已经年近七十的她终于见到了那个被她亲手丢下的女儿。 20世纪70年代,中国正值特殊历史时期。为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无数城市青年被迫离开熟悉的家园,被送往遥远的乡村。 上海姑娘顾荣华便是其中之一。她从小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长大,生活精致而安稳。突如其来的“上山下乡”,仿佛将她的人生一夜之间打翻重来。 顾荣华被分配到江西的一个偏远农村,居住在条件简陋的知青点,每日与土地为伴,劳动繁重,饮食简陋,精神也十分压抑。她努力适应,却始终难以融入当地的生活。正是在这段孤独无依的岁月中,她遇见了赵根生——一个在当地颇受欢迎的农村青年。 赵根生长相俊朗,风趣幽默,是村里公认的“好后生”。他常常帮助知青干活,也不吝于给顾荣华送些稀罕物品。在一次知青劳动后的篝火晚会上,两人之间的情愫悄然滋长,随后陷入热恋。顾荣华以为找到了情感寄托,赵根生却并未如她想象中那般坚定。 不久,顾荣华发现自己怀孕了。对于一个孤身在外的知青而言,这是毁灭性的消息。她鼓起勇气向赵根生坦白,期待一个共筑家庭的承诺,换来的却是男人的推诿与冷漠。 赵根生甚至避而不见,最终彻底离开了她的生活。顾荣华一夜之间从热恋中的少女变为无助的准母亲。 面对现实,她曾动摇过,甚至考虑过堕胎。但最终,孩子的哭声成为她坚持下来的唯一理由。 孩子出生在冬季的凌晨,顾荣华蜷缩在军中大院边的一间旧仓库里,靠着知青朋友的接生才顺利生产。女孩的降生本应是一种幸福的延续,但在顾荣华心中,这却像是一个无法承受的十字架。 母爱是天性,但现实却冰冷如铁。她带着女婴生活了几个月,靠着每月微薄的口粮勉强维持。孩子生病时,她四处求医,无人问津。每当夜深人静,看着熟睡的婴儿,她常常泪流满面,责问自己为何让无辜的生命承受苦难。 当年,上海开始放宽部分知青回城的政策。这是一个她期待已久的机会,一旦错过,可能终生都回不了家。婴儿的存在成了她回城申请中的“障碍”。有人提醒她,只要放弃孩子,就能顺利回到上海。 这是一个残酷的抉择。顾荣华最终选择在一个清晨,把襁褓中的女婴放在军中大院门前,匆匆离开。她没敢回头看,也不敢听后方传来的啼哭声。她告诉自己,孩子留在这里,或许还能遇到好心人。而她,终将回到属于自己的城市生活中。 回到上海后,她并未如愿重拾旧日的平静生活。她遭受非议,被亲戚疏远,但她咬牙坚持下来。 从底层做起,靠勤奋、机灵和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经济浪潮中抓住了几次关键的机遇,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公司。她变得强大,也越来越沉默。那段关于孩子的往事,成了她心底无法诉说的隐痛。 年过花甲的顾荣华已是商界小有名气的人物,外表光鲜,内心却始终空缺。她的房间里有一个小抽屉,里面藏着女儿婴儿时期用过的棉被碎片和一张写有生日的纸条,那是她唯一的记忆凭证。 她尝试过多种方式寻找,却如石沉大海。直到她偶然看到《等着我》这档电视寻人节目,燃起最后一丝希望。她鼓起勇气走上节目现场,哽咽讲述了她年轻时的懦弱与悔恨。 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节目组多方联系、查找线索,终于锁定了一位合适的对象。那位被军人家庭收养的女子,如今已是一名国企职员,有稳定的工作和温暖的家庭。在确定身份后,节目组安排两人见面。 那天的录制现场,观众席上安静得只听得见心跳。顾荣华满脸泪痕,颤抖着走向那位年轻女子。当她抱住女儿的那一刻,她整整压抑了38年的情感如洪水般喷涌而出。 顾荣华向女儿倾诉当年的无奈,并深深忏悔。女儿的脸上写满复杂情绪,有愤怒、有悲伤、也有触动。她表示自己一直在幸福中长大,从未想过会有这段过往。但她感受到了母亲真诚的忏悔。 面对亲生母亲的认亲请求,她的回答令人动容。她说:“我不恨你,因为你的离开成就了我现在的生活。我愿意认你为母,但请允许我继续陪伴我的养父母。他们是我生命的根。” 顾荣华听后,泪水止不住地滑落。她拉着女儿的手,轻轻点头,说:“你幸福就好,我不奢求别的。” 那一刻,观众席上的很多人都已热泪盈眶。重逢之后,两人保持联系,顾荣华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她不再渴望占据角色,而是珍惜每一次见面的机会,用行动去修复当年无法给出的母爱。 晚年的顾荣华常在朋友面前说:“人生最大的成功,不是挣了多少钱,而是有没有勇气面对过去,争取来一次完整的圆满。”
上海,男子取得欧洲发达国家的绿卡后,断然注销户籍。10多年后,男子以华侨身份回国
【7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