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医学泰斗陈菊梅躺在床上,打完麻药,平静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拔光我所有的牙齿、摘掉扁桃体、切掉阑尾!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躺在手术台上,麻药逐渐生效,她平静地对医生说:“拔光我所有的牙齿、摘掉扁桃体、切掉阑尾!”这一决定震惊了所有人,这位中国传染病学领域的泰斗,为何选择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 答案藏在她对医学的执着与对患者的深切责任中,陈菊梅的一生,是医者无畏与仁心的生动写照,她的传奇故事,不仅改变了无数肝炎患者的命运,也为中国医学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菊梅1925年出生于浙江一个贫寒家庭,那是一个女性受教育尚属不易的年代,但她从小立志成为医生,救助病患,凭着顽强的毅力,她考入浙江医学院,展现出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对医学的热情。 课堂上,她孜孜不倦;课外,她埋头钻研,1949年,24岁的陈菊梅从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上海第二人民医院,开始了长达七十余年的行医生涯。 在医院,她以敬业和才华赢得同事的敬佩,无论是深夜急诊还是繁忙的日常,她总是第一个赶到患者身边。 1950年代,陈菊梅赴苏联留学,仅用两年便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展现了卓越的学术天赋,回国后,她进入解放军302医院,投身于传染病防治的艰苦战场。 当时,麻风病、霍乱、肝炎等疾病肆虐全国,她每天奔波于病房,为患者诊断、开方,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病毒性肝炎尤为棘手,死亡率高达85%,无数家庭因病痛支离破碎,陈菊梅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决心攻克这一医学难题,寻找降低患者转氨酶的有效方法。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健康亮起了红灯,1970年代初,她因抢救乙型脑炎患者感染乙型链球菌,导致肾小球肾炎,全身浮肿,牙周炎、扁桃体炎等慢性病灶反复发作。 医生警告她,若不暂停工作,病情可能恶化致命,同事和家人劝她休养,但陈菊梅深知,研究耽误一天,就可能有更多患者失去生命,她认为,身体的病痛是阻碍她全身心投入研究的“绊脚石”,必须彻底清除。 于是,1972年,她做出了那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切除阑尾、摘除扁桃体、拔除全部32颗牙齿,以根除所有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同事们纷纷劝阻,认为这一举动过于冒险,但她坚定地说:“医学研究的进度不能因个人身体状况而停滞,为了患者的希望,我愿意牺牲一切,” 手术后,她忍受着巨大的身体不适,迅速返回实验室,继续肝炎药物的研究,这一抉择不仅体现她对科学的执着,更彰显了她作为医者的无畏与担当。 经过无数次试验,陈菊梅从五味子中提取出关键成分,成功研制出“肝得安”系列蜜丸和滴丸,她成为全球首位将五味子应用于肝炎治疗的专家。 这一成果将慢性重型肝炎的死亡率从85%骤降至38%,挽救了无数濒临绝境的生命,“肝得安”首先在全军推广,随后走向民用,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国际医学界对五味子的疗效给予高度认可,中国传统中草药的地位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升,陈菊梅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2003年,SARS疫情席卷全国,78岁的她主动进入隔离病房,冒着感染风险研究未知病毒,她连续奋战三天三夜,主持编写了全国首本《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为抗击疫情提供了科学指导。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83岁的陈菊梅不顾年事已高,奔赴灾区一线,她冒着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危险,深入灾民安置点,指导水源卫生监测和防疫工作,提出“科学防疫、重点监测”的建议,为灾后疫病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 即使到了90多岁,陈菊梅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五天,悉心为患者诊治,她始终秉持“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从不因传染病的风险而退缩,她常说:“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病,更是给患者带来希望,”这种以病人为中心的信念,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21年11月,陈菊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她在遗嘱中写道:“丧事从简,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她仍希望为医学教育贡献力量,她的离世令人扼腕,但她的精神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医者前行的道路,正如她所言,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种责任与爱。 回顾陈菊梅1972年的极端抉择,那一刻的她,以近乎疯狂的勇气,换来了无数患者的希望,她的故事不仅是医学突破的传奇,更是人性光辉的写照。 她的无畏与奉献,激励着无数医务工作者继续前行,陈菊梅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医者,不仅治愈身体,更以仁心温暖人心,她的精神将永远在中国医学史上闪耀,指引后人以科学与大爱守护生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那个敢摘掉器官,扒光牙齿的女人,走了》
1972年,医学泰斗陈菊梅躺在床上,打完麻药,平静做出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拔光
如梦菲记
2025-04-24 12:41: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