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工业体系,已经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而美国科技巨

端梦翱翔 2025-04-24 14:46:51

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和工业体系,已经具备了“自给自足”的能力,而美国科技巨头的好日子,可能真的要到头了。 因为在没有贸易往来的情况下,东方大国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解决自身的需求。如何看待? 这个观点,其实是基于中国工业体系的完整度,还有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来说的。咱们先看几个关键数据:2024 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近 3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 10 年全球第一,光伏组件出口占全球 70% 以上,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的 “祖冲之三号” 已经实现 105 个超导量子比特,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但这里有个前提,中美完全脱钩是极端情况,现实中很难出现。不过咱们假设真到那一步,中国确实有能力应对。 就拿半导体来说,美国卡脖子最狠的芯片领域,中国 2025 年国产芯片自给率已经提升到 45%,7 纳米制程芯片实现量产,光刻机研发进度提前三年。 虽然高端芯片还依赖进口,但中低端芯片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工业需求。比如新能源汽车的 IGBT 芯片,比亚迪自己就能造,还对外供货。 而且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在光伏、风电、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已经形成闭环。以锂电池为例,全球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国占六家,宁德时代一家就占全球市场份额 37%。 就算美国不卖技术,中国也能通过自身研发和产业协同继续领跑。最近特斯拉上海工厂用的电池,70% 都是国产供应链提供的。 中国的产业升级不是为了替代美国,而是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从 “中国制造 2025” 到 “十四五” 规划,政策都在引导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像大疆无人机、宁德时代电池、华为 5G 设备,这些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证明了竞争力。 就算没有美国市场,凭借 “一带一路” 国家的需求,也能维持增长。比如 2024 年中国对东盟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了 23%,超过对美出口增速。 所以,林毅夫的观点有道理,但也要看到挑战。 中国的科技自主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能力。就像新能源汽车,中国从依赖进口电池到全球领先,靠的就是市场换技术和自主创新的结合。 未来这条路会更难,但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创新生态已经具备应对风险的韧性。

0 阅读:46

猜你喜欢

端梦翱翔

端梦翱翔

端梦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