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的安定与否,在历代中国社会中从来是较关键的。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也是如此,而且还将它摆在了治国安邦的首位。《汉书·酈食其传》里就记载了这样一句话“民以食为天”,足以见得“食”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在科技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如何将粮食妥善储藏,从来就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宋代自然也不例外。存储时间过久的粮食,不管是营养成分还是食用的口感,都会大大降低。 宋真宗时,皇帝主持引进了原产于中南半岛上的占城稻。这种水稻不仅耐旱,而且成熟时间更短,产量更高,更耐虫害。 占城稻引进后,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成为常态。粮食产量的飞速增长,促进了宋代人口的激增,使得中国人口在历史上首次突破一亿。 而粮食的存储自然也成为了困扰宋代统治者们的难题,粮食产量增加的同时,如何保障一亿人的食物安全。这一问题较之前代,自然更为迫切。 首先,粮食陈化最核心的也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储存的时间过长。无论是何种粮食,即使没有做熟,它本身也是存在一定的保质期的,不可能永久保存下去。储存过久的食物就会陈化而无法食用。 如宋宁宗朝董煟曾写过《救荒活民书》,这其中就说到米在三年后就无法食用,饥荒之时不将储存下来的米清理出去,这些米在来日也不过是变成粉末罢了,一些豆类也是如此。 从这一记载中能够看到,纵使存储的过程中不受到任何其他损害,三年之后,粮食也自然无法食用。 其次,时间之外,存储的条件发生改变也会导致粮食的陈化,如湿度、气温的变化。研究表明,粮食的储存过程中,水分每有1%的降低,温度减少在5-10℃的范围内,其存储的时间就能够提升一倍之长,可见二者对延缓食物陈化的影响之大。 而根据竺可桢的研究,在两宋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冰期。当时气温虽然是比较低的,利于食物的存储。但是两宋时期降水量较之其他时期却大大提升,雨水的增加导致了水患的频繁。 据统计,在两宋的三百余年之间,发生水患足有四百六十余场,期间因雨而导致粮食腐烂的记载并不算少。因此,湿度的提升,就加快了粮食陈化的进程。 再次,粮仓失火也是导致粮食焚毁与陈化的一大主要灾害。即便粮食没有被当即焚毁,前文中说到,温度的降低能很好的提升粮食的存储时长。而大火会导致粮仓周围的温度上涨,同样会加快粮食陈化的进程。 据记载,仅东京汴梁就发生过四十四次的火灾。而汴梁作为都城,又是宋代大运河的中心,粮仓的数量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 因此当城内失火之时,粮仓也容易被波及。虽然直接烧到汴梁粮仓的大火仅有两次,但放眼全国,地方上的类似问题却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了。 最后,储存之时混入的杂物也会影响粮食的保质期简短。这来自于农民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政府在征收、购买粮食时,故意在其中混入沙土或者加入水,以增加自己粮食的重量。 这些粮食即便有较好的保存条件,不过一二年,就会陈化、腐烂,甚至会影响粮仓中其他品质良好的粮食。 面对这些问题,宋政府采取了众多手段以规避。 针对储存条件上的优化,宋政府在中央和地方上都大量修建了粮仓。据记载,仅汴梁就有大小粮仓计二十五之多,管理人员更有402人,光这些粮仓,每年就能够储藏四百万石的粮食。同时在设计粮仓时,特别注意了防潮降温的问题。 包括以石砖铺地,随后在铺上木板,粮仓最外层是砖墙等等。这些设计能够良好的遮蔽风雨,隔绝外部潮湿的空气,降低粮仓内的温度,演唱粮食的储存时间。 此外,宋政府还规范了粮仓的选址,要求地址干燥,排水良好,并在周围种植树木,以保证凉爽等等。 定期的出仓曝晒,直至今日也是延长食物储存时间的好方法,宋代也不例外,如因不定期曝晒,最终导致粮食陈化,不仅粮仓的负责官员,甚至州县长官都会受到处罚。 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定期清理陈粮。宋政府会通过赈灾、低价卖出、百姓购买剩下的粮食作为军粮等方法,消耗粮仓中的粮食,并补充新的粮食,以保持粮食的新鲜。 总而言之,面多多种多样的粮食陈化的原因,宋政府针对性的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很好的保证了粮食存储,同时,在遇到灾情的时候,也能更好的应对灾荒,保证百姓的粮食安全。
古代的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十分典型的农耕文明,农业生产的安定与否,在历代中国社会中从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24 14:51:07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