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信源:光明日报——“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1986年7月29日,中国完成了最后一回核试验。令人惊讶的是,这天恰好是著名科学家逝世十周年纪念日。 时间设定在1979年,罗布泊那片荒凉的戈壁滩上,一次秘密的核试验遭遇了突发状况。核弹头意外坠落,预期的蘑菇云并未升腾,现场气氛瞬间凝固,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感蔓延开来。 危急时刻,科学家邓稼先展现出惊人的勇气,他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冲向高强度核辐射区域,想要了解情况并控制事态发展。这次事故虽然没有立刻夺走邓稼先的生命,却使他遭受了严重的核辐射,给他的身体健康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随后的日子里,他逐渐感到身体大不如前,经常疲倦乏力,头发也开始大量掉落,脸色一天比一天苍白。面对亲友的关心,他总是不以为意,简单地说:“没关系,大概是工作太辛苦了。” 可惜的是,病痛并未放过他。1985年8月,残酷的现实摆在了眼前——他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令人扼腕叹息。 邓稼先住院后,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病痛,而是心中尚未完成的国家任务。“我希望能继续为国家贡献力量……”他轻声地说着。即使是手术和化疗带来的巨大痛苦,也没有减弱他为国奉献的决心和意志。 他悄悄地读书、查阅资料,病房简直成了他另外一间办公室。他的床头堆着许多讲群论的书籍。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们在技术上快要达到顶峰,因此开始积极推动全面禁止核试验。邓稼先意识到,对于核试验次数不多、技术积累相对较弱的中国来说,这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他和于敏院士经过反复深入的讨论,都认为中国未来核武器的发展重点应该放在实验室模拟和小型化核武器上。这样既可以突破技术瓶颈,也能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保证国家安全。 时间不多了,邓稼先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他硬撑着身体的不适,和于敏在医院病房里共同撰写建议书。化疗带来的反应让他不停地出汗,手也控制不住地抖动,但他依然认真仔细地修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力求完美,不忽略任何细小的部分。 “这份建议书至关重要,重要性远超我们个人的生命!”邓稼先紧握着妻子的手,语气沉稳而严肃地叮嘱着。他强调这份建议书的重要性,几乎等同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提醒她务必妥善保管,并且高度重视。 历经两位科学家辛勤付出,凝聚心血的建议书在1986年4月2日正式完成,并呈报中央。然而,仅仅过了三个月,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先生与世长辞。临终之际,他表示此生已经没有任何遗憾,可以安心离去。 邓稼先去世十年后,中国进行了最后一次核试验,之后就宣布停止所有核试验。在这十年里,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突飞猛进,这多亏了邓稼先之前的建议。 邓稼先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核事业,在他离世后,留下了无尽的精神宝藏和宝贵的科研财富,持续激励和启发着新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为祖国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邓稼先与周光召合著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凝聚了上百位科学家的智慧结晶,它不仅为后来的理论设计指明了方向,更成为培养科研人才的经典教材。 其中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为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提供了关键支撑,至今仍是科研人员探索核物理奥秘的重要理论基石。 同时,他敏锐察觉国际科技竞争的新趋势,警示我国要积极布局新兴领域,发展新兴能源,抢占科技竞争先机。 此外,邓稼先在科研工作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成为科研人员心中的标杆。他强调创新,追求世界先进水平,引导科研人员突破传统思维;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善于跨学科协作,为科研工作树立了典范。 在邓稼先未解的核物理前沿探索之谜中,核物质深层次结构与核相互作用细节等未知领域,正激励着新一代科研人员不断钻研。他跨学科研究的经验,也为科研工作者突破学科界限、攻克复杂难题提供了启示。 总之,邓稼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跨越时空,持续推动我国科研事业蓬勃发展,助力祖国在科技竞争中屹立潮头。 十年过去了,我们一直缅怀他,更要记住他的长远眼光和卓越见解。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酷炫青春风飞扬
2025-04-24 15:23:08
0
阅读: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