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子,就只是为了寻到丈夫的坟墓,女人在看到墓碑上的名字后,眼泪止不住的掉了下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贵州威宁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至今还珍藏着一件旧军大衣,这件军大衣虽已褪色发旧,却被主人李金花视若珍宝,每逢寒冷的冬夜,她都会轻轻抚摸这件大衣,仿佛能触摸到那段逝去的温暖时光,这件军大衣见证了她与丈夫王发坤的爱情,也见证了一位军嫂近三十年的坚守与思念。 军大衣的故事要从威宁县的一个小山村说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王发坤和李金花从小就在山野间一起放牛、采野菜,两小无猜的情谊,随着年岁的增长渐渐萌生出别样的情愫,然而,怀揣从军报国梦想的王发坤在22岁那年毅然选择了参军,临行前,他望着李金花坚定地说,等他在部队站稳脚跟就回来娶她。 青年王发坤在部队表现优异,很快就入了党,并且一步步晋升为机炮连副连长,1974年,他终于等来了与李金花完婚的机会,结婚那天,他特意穿上了那件崭新的军大衣,在乡亲们的祝福声中迎娶了日思夜想的姑娘,这件军大衣不仅是一个军人的标志,更承载着两个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婚后的生活虽然聚少离多,但李金花始终坚守着这份军人家庭的责任,1978年,已在部队服役多年的王发坤获准转业,为了给家里盖新房,他向战友借了两千多元,当时的他们满怀期待,以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篇章,王发坤脱下了那件陪伴多年的军大衣,憧憬着平凡而幸福的未来。 1979年初,中越边境局势骤然紧张,在国家需要之际,王发坤毅然重新穿上军装,选择了重返部队,他没有告诉家人真相,只说是回去办理转业手续,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与家人的最后告别。 1979年2月17日,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第一天,王发坤率领部队奔赴前线,在掩护战友撤离的过程中,他英勇牺牲,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战场上,那一年,他才33岁。 噩耗传来时,李金花怎么也不愿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她只收到了一件军大衣、一块手表和一封遗书,遗书中,王发坤叮嘱她用抚恤金还清借款,并希望她能改嫁,然而,李金花选择了独自抚养孩子,照顾婆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丈夫的承诺。 生活的重担并没有压垮这位坚强的军嫂,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省吃俭用,用了整整十一年的时间,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这期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找到丈夫的安息之地,能够带着儿子去祭奠这位英雄父亲。 2007年,在得知王发坤长眠于云南屏边烈士陵园后,李金花毅然贷款,带着儿子前往寻访,当她终于站在丈夫的墓碑前时,二十八年的思念如决堤的洪水般涌出,她轻轻抚摸着冰冷的墓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穿着军大衣的青年郎君迎娶她的温暖时刻。 如今,李金花家的条件已经好转,住进了新建的小楼房,但那件旧军大衣依然被她珍藏在最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一段难忘岁月的见证,更是一个军人家庭的精神象征,这件军大衣里,不仅织进了对国家的忠诚,也织进了一位军嫂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大爱。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李金花
1979年,王发坤在对越反击战中牺牲,而28年后,他的妻子贷款2000元和两个儿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4-24 16:38:0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