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怒告模仿者:“道歉”变炒作?3招教你看懂维权背后的流量密码 4月24日,杨坤一纸诉状将模仿者“四川芬达”告上法庭,这场持续半年的“模仿秀”终于撕破脸皮。从“阿坤”夸张复刻《中国好声音》导师造型,到直播中改编歌词恶搞《扔泥巴》为《拿白菜炒盘菜》,所谓的“娱乐创作”早已变味成低俗擦边球。 模仿与侵权的边界在哪? 法律专家指出,即便未提名字,但若通过标志性元素(如皮衣墨镜、“32场演唱会”梗)让公众联想到特定人物,且内容带有贬损性质,就可能构成侵权。“四川芬达”不仅在视频中植入杨坤经典形象,还通过直播打赏、广告分成牟利,这已触碰《民法典》第1019条红线。更讽刺的是,他们一边声称“长相是父母给的”,一边用“拉不拉坤”等谐音梗疯狂暗示。 道歉背后的流量生意经 3月10日,“四川芬达”晒出法院传票高调“喊冤”,单条视频涨粉20万;4月11日发布道歉声明,直播间涌入10万观众;隔天推出新歌《你礼貌吗》,歌词暗讽“想做娱乐家却等来传票”,被网友吐槽“把道歉当剧本”。这种“示弱—炒作—洗白”的套路,正是当下部分网红的生存法则——用争议换流量,再用流量变现。 明星维权为何难? 杨坤并非首个起诉模仿者的明星。此前王宝强起诉“王宝弱”、汪峰起诉商演模仿者均胜诉,但公众对明星“小题大做”的质疑从未停止。有网友认为“没了模仿者,过气明星更没人气”,但法律界人士指出,容忍恶意丑化只会助长“流量至上”的歪风。正如杨坤所言:“我坚持的不是官司,是被侮辱者的底线。” 你支持明星起诉过度模仿者吗?觉得“四川芬达”是真心悔过,还是借道歉博眼球?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杨坤怒告模仿者:“道歉”变炒作?3招教你看懂维权背后的流量密码 4月24日,
戏志才看娱乐趣事
2025-04-24 20:17:41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