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整编第三师覆灭,两个旅长被打死,蒋介石骂道:“一年被消灭两次,实在是丢人。” 师长李楚瀛惊恐的说:“我这下是无法翻身了。” 1946年,蒋军第一次整编时,重建的第十军改编为整编第三师,师长为赵锡田。赵锡田的靠山是顾祝同,两人的关系很特殊。一方面,赵锡田的母亲是顾祝同的妹妹,因此得叫顾祝同为“舅舅”;可另一方面,赵锡田的妻子许文丽是顾祝同妻子许文蓉的妹妹,两人又有连襟关系。 赵锡田与顾祝同的复杂关系,似乎在那个年代的军队中并不罕见。许多军官的职位往往不单单依靠军事能力,更与家庭、亲戚、甚至私人关系紧密相连。赵锡田自己或许是有些能力,但要真正谈到战场上的成败,这些亲戚关系恐怕起了更多的作用。毕竟,在那个时期,军队的指挥官往往不仅仅是战术和战略的决策者,更是一个庞大政治体系的一部分。他们的命运和成败,也往往直接与这些庞大体系的支持或是缺乏支持紧密相关。 赵锡田的“靠山”顾祝同,显然并未在他最关键的时候给予足够的支持。无论是整编第三师的覆灭,还是旅长的阵亡,赵锡田与顾祝同之间那层所谓的“舅舅”和“连襟”的关系似乎更多的是一种空洞的名分,而不是能够在实际战斗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力量。蒋介石对第三师失败的愤怒,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整个体系中不健全的依赖关系的不满。他痛斥赵锡田无能,甚至可以看出对军队整体的批评。 这种情况实际上反映了蒋军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军队的指挥官往往更多依赖上层关系、权力斗争和个人背景,而非真实的军事素养。军事战略不仅仅是军官们的专业能力,更是整个政治体系的产物。比如顾祝同虽然在赵锡田失败后没有给予他更多的支持,最终的结果却是赵锡田的覆灭,而顾祝同和其他高级将领的地位并未因此受到显著影响。战争中“谁能扛住”往往不是看个人的战斗力,而是看背后能够调动资源、影响决策的能力。 不难看出,蒋介石的“丢人”骂声里藏着更多的政治意味。这不仅仅是一个战术上的失败,更是蒋军体系下的一个缩影——过度依赖个人关系的体系,最终无法确保战斗的胜利。对于许多军官来说,战场的真实考验不再是拼命厮杀,而是在军中位置的争夺和政治博弈中获得生存空间。 然而,蒋介石的愤怒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整个体系的腐败和官僚化,最终决定了这些军官们的命运。在战争的年代,政治和军事早已无法完全分开。赵锡田和李楚瀛的困境,其实只是当时许多军官共同的命运,他们不仅要面对外在敌人的威胁,更要应对来自内部权力斗争的压力。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47年12月,整编第三师覆灭,两个旅长被打死,蒋介石骂道:“一年被消灭两次,
时光漫步园
2025-04-24 20:29: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