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晚清第一个外派的大使,郭嵩焘于1877年4月上任,只做了三个月即遭到国内官员

史蒂夫皮 2025-04-24 23:43:58

作为晚清第一个外派的大使,郭嵩焘于1877年4月上任,只做了三个月即遭到国内官员的集体弹劾,同时又被副使刘锡鸿密奏"举报”。以至于在英国公使任上不到两年,郭嵩焘便匆匆辞职回国。

梁启超把各种原因说的很清楚: 郭嵩焘在任大使期间,写了一部日记,叫作《使西纪程》,里面记载了他在英国的所见所闻。他提到,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哎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回国内,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动起来了,人人唾骂,日日参奏,闹到奉旨毁板,才算完事。

郭嵩焘担任大使,把所见所闻记下来,寄送给总理衙门出版,这是晚清出洋使节的惯例。结果,这本小书引起满朝 士大夫们的极度愤慨。大清的人们接受不了外国人也有文明史,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天朝上国才有文明历史,外国人自古都是茹毛饮血的,别说两千年文明,就是几百年也没有。这种观点和现在网络上的极端西方伪史论是一样的。

当年6月,在朝中清流领袖李鸿藻等人的支持下,翰林院编修何金寿上奏攻击郭嵩煮,指责郭在日记里称赞洋人,说他们富强,还说有礼仪。这是对洋人的献媚,实在是骇人听闻,是有辱国格的行为,要求朝廷将《使西纪程》一书毁禁。

紧接着,大学者李慈铭也痛骂郭嵩焘,说他夸赞洋人“法度严明,富强未艾”简直是坏了心肝。而印刷和宣讲这部书的人更加可疑。“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也就是说,有骨气的人看到这种言论,都会很气愤。这种书,必须毁掉。

经学家王闿运也提出批评,他说,看了这部书,就知道郭嵩焘“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已经中了洋人的毒,成了洋人的奴才,他说的话不能作为参考。

郭嵩焘原本计划在驻英公使任上每月编成一册日记,交给总理衙门出版,用作讨论研究洋务之用。这是他出国之前应慈禧召见时,就已做出的工作计划,并且得到了慈禧的认可。没想到第一本《使西纪程》就犯了众怒,落了个举国痛骂、毁版销毁的结局。他逐月编写出版日记的计划自然就流产了。

自此,大清国内士大夫们、大学士们、儒学大家们仍旧陶醉在天朝上国是唯一文明古国的梦幻中,完全不去了解世界。一直到34年后的辛亥革命爆发,一直到新文化运动爆发,才算是真的睁眼看世界,接纳了世界文明。

可笑的是,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还有一批人,思想和晚清腐儒一样迂腐不可以理喻。

0 阅读:70
史蒂夫皮

史蒂夫皮

每天给大家分享精彩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