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背靠着一棵枯死的椴树,将最后三颗子弹推进枪膛。三道崴子的积雪没过了他的绑腿,十四个昼夜的围追堵截让这位抗联总司令的棉衣绽开二十七处补丁,露出里面发黑的棉絮。
这一刻,杨靖宇的心里空无一物。没有家人,没有战友,只有一场战争。
一场为了生存,或者更准确地说,拼死抵抗的战争。抗日战争早已变成了,一场无情的长久战,敌人从不松懈,反而愈发凶狠地向他们压来。
那天,雪很大,杨靖宇和他的队伍,已经在这片被,敌人包围的森林中,坚持了四天。
粮草早已耗尽,最后的食物只有几片枯草和树皮。
他的胃里,已经没有一颗粮食,只有木屑和枯草的味道。已经冻得麻木的双脚,似乎也不再属于他自己。每走一步,都会感到一种难以忍受的痛苦。
不远处,几百米外的日伪军正在逼近。他们轻松地穿越雪地,带着机枪和迫击炮,威胁着这些残存的抗联战士。
他们的步伐整齐而快速,仿佛是一场早已准备好的猎杀。每一步接近,杨靖宇的心跳就加快一次。
“打!”杨靖宇用力一吼,他的枪口对准了前方的敌人。
每一发子弹都含着他最后的希望,但敌人实在太多了。即使他一枪一个,依旧无法改变即将到来的结局。仿佛命运从来都不眷顾这些誓死抵抗的英雄。
就在此时,一股新的危机悄然袭来。
程斌,原抗联第一师师长,突然出现在杨靖宇的眼前。他的眼神中带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复杂,但杨靖宇已经无法顾及这些。
他们曾是战友,曾共同浴血奋战。可是程斌的叛变,深深刺痛了杨靖宇的心。
程斌是杨靖宇最信任的人之一。杨靖宇用尽全力去保护他,把他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救了出来。
程斌将杨靖宇的行踪泄露给了日伪军,致使他和战友们多次陷入包围。这次的围困,也是程斌暗中给敌人带路的结果。
背叛的滋味,比战斗更让人心碎,杨靖宇依旧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将一切都交给命运。
他抬起头,目光望向雪地远处,那里是敌人的方向。
程斌的脸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杨靖宇知道,这个背叛者将永远烙印在他的心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敌人逐渐接近。杨靖宇已没有多少时间。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抗联总司令,只是一个为了抵抗、为了信念、为了那份不愿屈服的尊严,孤独而拼死抗争的战士。
就在敌人逼近之际,杨靖宇拿出最后的三颗子弹,缓缓地推入枪膛。
他的手已经冻得麻木,连握枪的力量都在减弱。那三颗子弹,每一颗都承载着他对故土的深情,对人民的责任。仿佛每一颗子弹,都是他最后的期望。
敌人的枪声越来越近,杨靖宇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再活下来。
他下定决心,要在最后一刻,给敌人一次最强烈的反击。正如他之前无数次教导士兵一样——用命捍卫家国。
最后的子弹发出,杨靖宇的身躯应声倒下。鲜血从胸口流出,他没有倒在敌人的枪口下,而是倒在了那棵枯死的椴树旁。
风依旧刮着,雪依旧在下,世界仿佛没有因为他的牺牲而停滞。
当日伪军赶到时,他们残忍地将杨靖宇的尸体抬起,进行了更深度的检查,他的胃中,除了枯草和树皮,几乎没有一粒粮食。
杨靖宇用尽全力存活,直到最后一刻,依然没有忘记抗战的信念。
日军的残忍和背叛者的冷酷,在这一刻达到了极致,而杨靖宇的英勇,却成了他们无法理解的谜团。
最终,杨靖宇的头,送往长春示众,日军希望以此威慑更多的抗联战士,却不知道,杨靖宇的牺牲已经让他成为了永远的英雄。
杨靖宇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牺牲,但他的英雄气概,却永远铭刻在历史的篇章中。
尽管他牺牲的那一刻,身体已经千疮百孔,但他坚守的精神,仍然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