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新婚第1天,作家苏青就撞见丈夫和表嫂眉来眼去,她隐忍不发,接连生下5个孩子,一次,她向丈夫要钱买米,丈夫甩了她一耳光:“凭你也想找我要钱,想要钱自己去赚啊。”
结婚的第一天,苏青就发现丈夫,竟然和别人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她没有说话,也没有质问。
她沉默着,隐忍着。心里有些不安,心里有些不甘,但她选择了放下自己的疑虑,继续过着那个为家庭忍气吞声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不如她所期望的那样幸福。每一天,她都在为丈夫和孩子们奔波。成了家庭的支柱,成了无声的承受者。
丈夫对她的态度开始变得冷淡,渐渐地,苏青意识到,自己的婚姻,没有想象中的美满与幸福。
可是她的内心深处,也始终无法割舍,那个曾经深爱过的男人。
她从来没有把这些心事说出来,也不敢与丈夫正面冲突。生活就这样渐渐沉寂下来,所有的痛苦和无奈,都藏在她的心底。
几年过去了,苏青为丈夫接连生下了五个孩子。孩子们成了她生活的唯一支柱,也是她不敢放弃这段婚姻的理由。
丈夫依旧冷漠,甚至偶尔言辞激烈,苏青却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抗。她一如既往地为家庭付出,默默承担着每一份责任。
家庭生活的压力却没有消减。一天,家里实在是没有米,苏青向丈夫要了一些钱去买米。
她站在丈夫面前,低声开口:“我想去买些米,家里没有粮食了。”可是丈夫的反应,却让她彻底寒了心。
丈夫冷冷地看了她一眼,甩了她一耳光,“凭你也想找我要钱,想要钱自己去赚啊。”这一巴掌如同冷水浇在她身上,让她从头到脚都冷了个透彻。
这一次,苏青没有再隐忍。她强忍住泪水,低头不语。
她一直以为,婚姻中最需要的是包容与忍让,可是此刻,她才明白,这份忍让带给她的只有无尽的冷漠与痛苦。
丈夫的这句话,击碎了她最后的一丝期待,也让她意识到,这段婚姻早已不再是她所憧憬的样子。
那天晚上,苏青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她反复想着丈夫的话,那句话像毒针一样刺痛着她的心。
她想,自己是否真的是如此不堪,连一点生活上的支持都无法得到?不禁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过了几天,苏青依旧没有向丈夫提起那次的争执。
生活依旧平淡如水,孩子们依旧是她生活的重心。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却越来越剧烈。
她明白,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下去。她不能一辈子活在丈夫的阴影下,不能一辈子忍受这种冷落与压抑。
她想,或许,她该去做点什么,去改变这份沉闷的婚姻。
苏青开始投身文学创作。在那个年代,女性要想有所作为是非常困难的。
尤其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想要把写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几乎是不可能的,苏青却没有放弃。
她通过写作,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记录下那些无法,与丈夫沟通的痛苦和无奈。
她在纸上找到了释放情感的出口,找到了自我救赎的方式。
作品慢慢被一些文学圈的人发现获得了认可,她开始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知名女作家,作品也一度影响了无数女性。
她的创作让她脱离了丈夫对她的压迫,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尽管她在文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却始终没有改变。她依旧在为这个家,做着无私的奉献,而丈夫依然漠视她的一切。
这段婚姻的裂痕越来越大,最终,苏青决定结束这一切。
她与丈夫分开了,带着五个孩子,开始了新的生活。她用写作和生活证明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的尊严。
虽然这段婚姻让她付出了很多,也让她变得更加坚强与独立。
她不再依赖丈夫,也不再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中,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苏青在婚姻中所经历的冷漠与压迫,让她深刻体会到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不易。
也通过这段经历,找到了自我救赎的途径,在文学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