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西北战场风云突变,马鸿逵得知彭德怀率领解放军准备二攻榆林的消息后,整个人坐不住了。这可不是小事——榆林要是丢了,宁夏的大门就等于敞开了,他苦心经营的老巢岌岌可危。作为宁夏的“大佬”,马鸿逵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对着儿子马敦静喊出了那句狠话:“我不管你是吃骆驼,吃马,吃牛羊,总之马上回宁夏,否则咱们立刻断绝关系,你再也不是我的儿子。” 马鸿逵,1892年3月9日生在甘肃兰州府河州一个回族家庭,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家里管得严,既让他读经书,又逼他练武。18岁考进甘肃陆军学堂,开始正儿八经学打仗。在那儿,他接触到革命思想,偷偷加入同盟会,跟着闹革命,结果被清军抓进大牢。家里托关系把他捞出来后,他没消停,直接投身军旅。1913年,他带兵打白朗起义军,立了功,被袁世凯封为陆军少将。后来袁世凯搞了个招,把各地军阀的子弟弄到北京当侍卫武官,马鸿逵也去了。到了段祺瑞当权,他混了个旅长。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联手反蒋,蒋介石为了拉拢马鸿逵,把他的部队扩编,还封他当总司令。1933年,他正式坐上宁夏省主席的位子。 上台后,马鸿逵嘴上喊着三民主义、剿匪禁毒,可干的事儿全是另一套。他忙着扩军、捞钱,在宁夏安插亲信,连国民党派来的教育厅长都换了五茬。他跟蒋介石不是一条心,靠着自己的手腕和宁夏的地利,硬是割据一方,稳坐老大位置。 再说马敦静,马鸿逵的次子,1910年5月7日生在宁夏。从小就被按军人的路子培养,后来跟着老爹混军队,慢慢成了马家部队里的核心人物。到了1947年,他已经不是小角色了,手握重兵,负责带队打仗。这爷俩关系不一般,马鸿逵对他寄予厚望,毕竟马敦静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心腹。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彭德怀带着部队在西北横扫,目标直指榆林。这地方对国民党来说是个要塞,守住它就能挡住解放军往宁夏推进。蒋介石急了眼,连发急令催马鸿逵出兵帮忙。马鸿逵心里可不乐意,他这人精得很,向来都是先保自己实力,哪舍得把主力扔出去冒险?可蒋介石催得紧,傅作义还亲自带兵督战,他扛不住压力,只好派兵北上,让马敦静领队。 部队刚出发,马鸿逵还叮嘱马敦静慢点走,想先看看风向再说。可蒋介石不干,直接空投命令给马敦静,信里语气硬邦邦,说援榆林不光是西北大局的事,还关乎马敦静的前途。马敦静不敢拖,赶紧下令部队加速。结果半路上,马军的侦察骑兵跟彭德怀的部队撞上了,打了一仗,骑兵全军覆没。马敦静一看不妙,赶紧扎营想守住,可解放军已经三面围过来。他急电胡宗南求飞机支援,胡推说夜里飞不了;又找榆林守将左世允帮忙,人家说自己也顾不过来。没办法,马敦静只好赌一把,改道乌拉尔林滩,绕路突袭榆林。这招挺冒险,但还真打乱了彭德怀的计划。几天血战下来,马敦静折了快五千人,总算带着残兵冲进榆林城。 仗暂时歇了,蒋介石和胡宗南想让马敦静留在榆林盯着点,以防万一。可马鸿逵不干了。宁夏才是他的命根子,主力留在外头算怎么回事?他连发急令催马敦静回来。马敦静却磨磨蹭蹭没动静,他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留在榆林能讨蒋介石欢心,仕途还能再往上爬。这下马鸿逵火大了,直接放话:“你要是我的儿子就马上回宁夏。”马敦静推说邓宝珊卡着粮草,部队没吃的走不了。马鸿逵一听更炸了,吼道:“他们不发给养也要走,沿路就算是宰骆驼,宰马吃,也得回宁夏,你要不听,咱们父子从此没关系,我再也不管你。”这话听着狠,可见他急成啥样了。马敦静没办法,只好带着部队撤回宁夏。
马鸿逵为啥这么激动?表面上看,是急着让儿子回来保宁夏。可往深里挖,他这话不光是父子间的争执,更是他对自己地盘的执念。宁夏是他经营多年的老巢,主力部队要是留在榆林,等于把命脉捏在别人手里。他不信任蒋介石,也不放心马敦静在外头自己拿主意。那句“吃骆驼,吃马,吃牛羊”听着夸张,其实是气急败坏下的狠话,透着他对局势失控的慌张。至于马敦静,他夹在老爹和蒋介石中间,左右为难。他想留在榆林捞点政治资本,可又不敢真跟马鸿逵翻脸,最后还是回了宁夏,说明他还是没那个胆子彻底跟老爹对着干。 1949年,解放战争大局已定,马鸿逵眼看西北守不住,跟马敦静一块逃去了台湾。可到了那儿,他日子不好过。西北丢了,马步芳等人把他当替罪羊,蒋介石也把他撤职查办。马鸿逵心灰意冷,借口养病跑去香港,后来干脆定居美国洛杉矶,1970年在那儿去世,活了78岁。马敦静留在台湾,1954年当了国民大会代表,想接着混政治,可也没啥大起色。1991年他去美国探亲,2003年在那儿去世,活到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