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哈瓦那街头飘着海风咸味,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后院的菜园子绿油油一片。那会儿古巴刚经历完经济困难时期,老百姓饭桌上能见着的新鲜菜掰着手指头数得过来。 中国大使徐贻聪来古巴上任前,在北京菜市场转悠半天,最后揣了包黄瓜籽儿出国——谁也没想到这包种子能牵出段两国交情的故事。 大使馆后院那畦菜地原本种的都是古巴当地品种,长得蔫头巴脑的。徐大使从行李箱里摸出那包黄瓜籽,和着古巴红土撒下去。 要说这黄瓜也争气,没俩月就爬满竹架子,小黄花谢了结出带刺儿的青果子。那年头古巴人没见过这玩意儿,使馆工作人员摘两根拌凉菜,脆生生的口感在热带国家特别受欢迎。 有天下午太阳晒得人发困,卡斯特罗突然来使馆串门。这位大胡子领导人和往常一样穿着橄榄绿军装,溜达到后厨说要尝尝中国菜。 厨师正发愁用什么招待,抬眼瞅见菜筐里刚摘的黄瓜,顺手拍了盘黄瓜拌蒜泥。卡斯特罗嚼得咔嚓响,眼睛直发亮,抹抹嘴非要去看长黄瓜的藤架子。 菜园子里那些带毛刺的绿条条让古巴领导人开了眼。 他蹲下来扒拉开叶子研究半天,扭头问徐大使:"这宝贝疙瘩叫啥名?怎么种出来的?"听说这叫黄瓜,是徐大使从中国带来的种子,卡斯特罗当场摘了根在衣服上蹭蹭就咬。 生黄瓜的清甜味儿混着古巴的燥热空气,把这硬汉领导人乐得直拍大腿。 没过几天,古巴农业部的专家就被叫到大使馆取经,徐大使把剩下的半包种子连种植手册打包送人,还手把手教怎么搭竹架子。 要说古巴这地方种菜是真不容易,海风带着盐分,太阳毒得能晒脱皮。可这中国黄瓜愣是顶着加勒比海的日头长得欢实,三个月功夫就在哈瓦那郊区试种成功。 后来这事儿传开了,古巴老百姓管这叫"中国黄瓜",菜市场里原先卖不动的本地蔬菜摊,自从摆上这翠绿带刺的新品种,主妇们都抢着买。 国营食堂的凉拌黄瓜成了招牌菜,连哈瓦那大学食堂的菜谱都添了新花样。最逗的是古巴军方,他们搞了个"黄瓜种植竞赛",说是要确保每个军营都能自给自足。 徐大使任期快结束那会儿,古巴政府专门给他颁了个特殊贡献奖。奖状上用西班牙语写着"徐贻聪黄瓜",还盖着农业部的大红章。 老卡斯特罗跟徐大使握手的时候开玩笑:"您这可是给我们送了个不会说话的农业顾问。" 要说这黄瓜种子的故事,最让人感慨的还是两国老百姓的实在交情。中国大使馆后来每年都给古巴送蔬菜种子,古巴农科所也常派专家来中国学大棚技术。 如今哈瓦那老城区的墙上还能看见黄瓜主题的壁画,绿油油的藤蔓缠着中古两国国旗。 菜市场里卖黄瓜的大妈逢人就讲二十多年前的故事,说这瓜身上带着中国海的咸味和古巴太阳的热乎劲。 偶尔有中国游客来买黄瓜,大妈还会多塞两根,摆着手说:"尝尝,这就是当年我们老卡同志啃过的那个味儿!"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6.11.27俭朴、热情、睿智——三位中国大使追忆卡斯特罗)
1994年的哈瓦那街头飘着海风咸味,中国驻古巴大使馆后院的菜园子绿油油一片。那会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4-25 09:59:50
0
阅读:60
用户12xxx72
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