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限,接下来重点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为了让国家不再落后于人,他联合于敏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你见过这样拼命的打工人吗?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要坚持在病床上工作,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头的工作将关乎整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人就是邓稼先,作为我们熟知的“两弹一星”元勋,他可歌可泣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而其中最令广大网友动容的,还是在临终之际,邓稼先不顾病痛,坚持要继续参与工作,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最后一点贡献的那段往事。 当时的邓稼先,由于常年积劳成疾,已经奄奄一息了。 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没有过多的话语,而是仍然把全身心放在了我国的核事业上。他直接叫来了自己的同事于敏,帮他整理最后的资料。 要知道,那时的邓稼先正在忍受着极其痛苦的化疗治疗。即便是现在这个科技与医疗手段高度发达的时代,像化疗、放疗这样的治疗手段都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在当时条件艰苦的情况下,邓稼先还是一边坚持治疗,一边继续工作,将手头的手稿和相关文件都分析整理出来,以便在自己离世之后,他的同事们能够继续从事这份改变国家命运的伟大事业,以打破国际上长久以来对我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 当时,看着邓稼先奄奄一息的样子,连于敏都忍不住想要强制他赶紧休息。可是,看着这位将一生都奉献给祖国核事业的老爷子,于敏想说的话又说不出来。因为他知道,完成手头最后一点工作,恐怕是邓稼先这辈子最后的心愿了。 要知道,邓稼先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由于当时核武器的研究与发展对于国家和国际形势都至关重要,而且为了防止意外发生,这样的研究通常是在那种连地图上都找不到的边远地区进行的。 所以,邓稼先为了祖国的核试验,不得不长年离家在外,与妻子两地分居,见不到面不说,由于当时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不好,整个基地的相关设施也并不完善,可以说是跟国外比起来天差地别。 可是,即便是这样,邓稼先还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国外高薪厚禄的诱惑,一门心思为我国的核试验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像邓稼先、于敏这样无私奉献的科研人员,顶住重重压力,用自己的心血为我国的核事业不断做出贡献,才有了我国如今作为核大国在国际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的局面。 可以说,正是这些前辈们打下的基础,才让我们如今的祖国发展得这么好。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不仅打破了当时整个国际对我国的偏见与歧视,更是为我国在国际上重新拥有了谈判的话语权,为我国的科研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这个暂时休养生息的国家,身上蕴藏着多么巨大的发展潜力。 由于保密以及国际安全的考虑,当时的很多科学家甚至连名字都被保密起来,他们的功绩可能要等10年、20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正式流传出来,让公众知晓。 在此,让我们向那些为了祖国而默默奉献、隐姓埋名的全体科研人员致敬!
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向中央提出一份建议书,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接近极
时光旅行者谜
2025-04-25 10:32:56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