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18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很大的毛病,她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东坡和客人谈话。不仅喜欢偷听,而且苏东坡每结交一个朋友,王弗都要仔细过问,苏东坡一下职回家,王弗就会向他打探一天的工作情况。不过对于王弗的“越界”,苏东坡却十分纵容。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东坡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刚上任时,税务官员带来了一名涉嫌偷税的嫌疑人——吴味道。苏轼详细询问后得知,吴味道家境贫寒,因准备前往京城参加科举,村里人帮他凑了一些布匹。然而,由于沿途需缴纳重税,最终到达京城时,布匹所剩无几。为了避免缴税,吴味道谎称布匹是送给苏轼的货物。了解真相后,苏轼并未责怪他,反而在布匹的封皮上亲笔写下自己的名字和官衔,允许他继续将布匹送往京城。 苏轼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二,成为京城的状元,声名鹊起。宋仁宗更曾评价他“有宰辅之才”。然而,元丰二年(1079年),正当苏轼政治生涯如日中天时,他却遭遇了政敌何正臣、舒亶等人的陷害,指控他向朝廷进呈的湖州上表“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甚至扣上了“谤讪君上”的罪名。宋神宗得知此事后震怒,决定将苏轼逮捕入狱,这便是广为人知的乌台诗案。 在狭小阴暗的囚室里,苏轼遭受了日夜审讯和食不果腹的折磨。然而,他展现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与豁达。宋神宗曾派人秘密调查,结果发现苏轼在狱中安睡如雷,气息均匀,完全不像普通囚犯那样焦虑不安。这个发现令宋神宗深感惊讶,他突然意识到,或许正是苏轼心胸开阔、无愧于心,才得以在困境中安然入睡。经过复审,苏轼最终免于死刑,但仍被贬至黄州。
北宋元丰八年的一个夜晚,苏轼在梦中见到了已故的妻子王弗。梦中的她依旧年轻美丽,仿佛时光未曾在她的容颜上留下任何痕迹。苏轼醒来后,心情复杂,提笔写下了那首广为流传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首词不仅表达了他对王弗的深深思念,也让后人得以感受这段才子佳人的动人爱情。 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十八年前,年仅十八岁的苏轼来到四川岩山书院求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两个人:恩师王方和他的女儿王弗。王弗从小成长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之下,她不仅知书达理,更对诗词典籍有着与她年龄不相称的深刻理解。她天性好学,常常默默观察周围的一切,这种性格在她日后的婚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当苏轼与宾客交谈时,王弗总会悄悄躲在屏风后倾听。初入仕途的苏轼经验尚浅,而王弗则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丈夫识别善恶,分辨是非。在众多来访者中,有一个叫章惇的官员经常与苏轼往来。一次谈话后,王弗便告诉丈夫,章惇阿谀奉承、为人阴险,她提醒苏轼要小心此人。 尽管当时的苏轼没有完全采纳妻子的建议,但后来事实证明,章惇确实如王弗所说,不仅在朝廷中排挤异己,还多次试图陷害苏轼。从此,每当苏轼结交新朋友,王弗都会仔细询问,苏轼一旦回家,王弗也会打探他一天的工作情况。尽管王弗有时显得“越界”,苏轼却始终宽容她的这些行为。 在担任杭州知府时,苏轼着手修建了横跨西湖南北的长堤。西湖长期以来水草丛生,淤泥严重,苏轼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决定利用这些淤泥,经过改造后建成堤坝。他将这些淤泥堆积起来,筑成堤堤,并在上面栽种了树木。
这道堤坝成为西湖景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堤上的芙蓉和杨柳与小桥和亭阁相映成趣,最终形成了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此外,苏轼还在西湖上建了三座小石塔,后来这成为了著名的“三潭映月”。 除了这些景点的建设,苏轼还为西湖起了一个亲切的小名——“西子湖”。他在诗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苏轼眼中,西湖无论何时都有着独特的美,“湖上四时看不足”,四季的风景总是令人陶醉。 元祐元年(108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李公麟、柳仲远、黄庭坚等文人举办了一次雅集。这可以说是北宋后期艺术与文学水平最高、成就最显赫的一次聚会。在这次雅集中,苏轼与李公麟共同创作了一幅画,名为《憩寂图》,取自杜甫《戏为双松图歌》中的“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一句。 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主持了礼部进士考试。在此次考试中,苏轼特意邀请了李公麟等十多位才子参与阅卷。阅卷过程中,这些人闭门不出,不与外界联系。闲暇时,李公麟为自己画马自娱,黄庭坚则写下凄美的鬼神诗,而苏轼则沉迷书法,案上纸张堆积如山,不管精粗,书写不断。苏轼性格豁达,喜欢喝酒,每次几杯后便烂醉如泥,随便找个地方躺下,鼾声如雷。醒来后,他总是趁着酒劲落笔如风,写下大量诗文,整个考场仿佛成了文人们的诗酒乐园。 有一次,李公麟因心情低落,食欲不振,便画了一匹想土浴的马。苏轼看后戏谑地作了一首绝句,调侃道:“说马都想洗澡了,更何况被锁院这么久的考官。”此外,李公麟还为苏轼画了一幅肖像,并在《黄庭内景经》的卷末附上,送给了葆光大师。
愚公
苏老历史性贡献,词➕肉!都是美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