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和徐向前,这是整个西路军主要领导里面在以后成就最大的两个元勋级人物,但让人

裂谷长河 2025-04-25 10:51:20

李先念和徐向前,这是整个西路军主要领导里面在以后成就最大的两个元勋级人物,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二人生前对西路军的多数历史问题都采取了缄默不言的态度,不过他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都不约而同的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的部分骨灰撒在祁连山。

徐向前元帅有四个子女,其中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徐小岩与父亲相处的时间最长。他回忆起父亲的往事时,表示“父亲在家里非常普通,根本感受不到他是个多么高的官员,家里的生活和普通家庭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徐向前生活简朴,人们称他为“布衣元帅”。他习惯了吃粗茶淡饭,每周都会吃上一两顿莜麦面或者窝窝头。 他一直保持着吃野菜的习惯,柳树叶、榆钱、榆叶、萝卜缨、马齿菜等都是他常吃的食物。徐向前曾经说过,吃一点野菜既可以壮筋骨,也能保持对生活本源的记忆。“我爱人第一次到我家吃了‘野菜席’,回去后还闹了笑话。她母亲问她在徐老总家吃了什么?她老实地说,不太清楚是什么,只记得吃了‘一堆草’。”徐小岩笑着回忆道。 1924年4月,徐向前怀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那时,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思想在中国激烈碰撞,徐向前一度感到困惑,难以做出选择。为了寻找正确的道路,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是马列主义著作和进步刊物。 在他辗转于大江南北的军旅生涯中,他不断观察和比较国共两党的思想与行动,最终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飞跃,坚信“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徐向前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将自己的名字由“象谦”改为“向前”,以此表达他为党的事业勇往直前、不回头的决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先念和徐向前两位将军都成为了共和国的重要缔造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们共同经历过的西路军战役,成为两人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然而,对于这段历史,他们始终保持着一种特殊的沉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位元帅才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相同的愿望:将部分骨灰撒在祁连山上。 这个看似简单的遗愿,却包含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祁连山不仅是中国西北重要的地理屏障,更是西路军战役中无数革命先烈长眠之地。1936年末至1937年初的那个严冬,西路军将士们在这里经历了惨烈的战斗。这段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对于亲身经历者来说,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心头。 祁连山脉见证了西路军战役中最惨烈的战斗场景。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红军将士们面临着敌人的围剿和严寒的考验。正如《祁连战歌》中所描绘的那样:"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血剑裂骨寒"。这首战歌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艰苦战斗,也成为了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载体。 两位元帅对西路军历史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段历史的特殊性。他们选择用沉默来面对,但这种沉默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对战友的怀念。他们用最后的遗愿,选择与那些长眠于祁连山下的战友永远相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两位元帅虽然很少提及西路军,但他们对祁连山区的关注从未停止。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关心着这片土地的发展,关注着幸存老战士的生活。

许多人都知道徐向前手巧,战争年代他曾亲自缝补衣服,还动手织了一件毛背心,并且穿了整整30年,最后,这件毛背心成了家中的宝物。在他去世后,这件毛背心被捐赠给了博物馆。徐向前的子女认为,这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与他的出身和经历密切相关。徐鲁溪回忆说:“父亲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所以他习惯了简单朴素。参与革命后,他先是在鄂豫皖建立根据地,然后经历了长征、西征和抗日战争,长期以来他保持了简朴的生活方式,这也可能是父亲一生的风格和特点。” 徐鲁溪还回忆了一段趣事:“1950年,解放初期,我们住在青岛,爸爸把手枪的轮廓画在木板上,再用锯子锯下来,用烧红的铁条做了扳机,再用扑克牌卷了一个望远镜。那时我和弟弟徐小岩就用这些自制的装备玩打仗。”可以看出,徐向前不仅在生活中保持简朴,而且也很有创造力,能够用有限的资源做出很多有趣的事情。 在家里,徐向前还有一个宝物,那就是他的小工具箱。每当家里的物件出现小问题或者小毛病时,徐向前都会拿出工具箱,亲自修理。他对子女们的影响深远,子女们也都清楚他对这些小工具的热爱。每次出国考察回来,家人们都会给他带一些国外出产的小工具,比如扳手、小刀之类的精美小物件,这些礼物总能让他开心不已。 有一次,徐向前的妻子黄杰过生日,他问她:“过生日了,你要什么礼物?”黄杰思索了一下,回答道:“我什么都不需要,就是你当元帅之后,我从来没见过你穿元帅服,你穿上让我看看就行。”对此出乎意料的要求,徐向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迅速穿上了元帅服,像模特一样站在妻子面前展示。从那以后,象征着他一生荣誉的元帅服再也没有穿过,一直安静地躺在徐家家中的樟木箱里。

0 阅读:0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

裂谷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