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浙江宁波,一家五金厂老板接下以色列的订单,生产冲压件产品。后来他意外发现,这些零件竟是卡宾枪瞄准器。他没多想,继续生产,还为美国客户制造枪支配件。谁知,警方突然封厂,指控他非法制造、买卖枪支。法院判他15年有期徒刑。老板不服,坚称自己没对国内造成危害,决定上诉! 法庭的木槌落下,林海的世界随之崩塌,2009年的宁波,法院认定他非法制造枪支,判处15年有期徒刑。 工厂被查封,机器停摆,员工散去。林海站在被告席上,面对指控百口莫辩。 他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加工零件,产品全销往海外,国内从未流通,何来犯罪? 公诉人却指出,他明知零件用于枪械仍继续生产,主观故意无可推卸。证据如山,判决如刀,刺穿了他十几年打拼的梦想。 故事得从两年前说起,那时,林海的五金厂正蒸蒸日上。收到一单来自以色列的订单,需要制造一批高精度的冲压零部件。 图纸复杂,报价却丰厚,林海没多想便接下单子,货发出后,客户赞不绝口。 在一次行业聚会上,他偶然得知,这零件竟是卡宾枪的瞄准装置,林海心里一紧,但很快安慰自己:货都卖到国外,跟国内没啥关系,生意还得照做。 林海的工厂在宁波小有名气,从汽配到家电零件,客户遍布全球,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和信誉。 工厂流水线日夜运转,新设备不断添置,正迈向新高峰。以色列订单的成功让他信心倍增。 很快,一家美国公司找上门,订购另一批高精度配件,承诺产品符合法规。 林海隐约猜到,这又与武器有关,但他选择视而不见,为了利润,他升级设备,扩大产能,仓库里堆满了待发的货箱。 好景不长,警方突袭工厂,查扣一切,林海被捕,法庭上,法律红线被清晰勾勒:枪支关键部件未经许可生产,即属违法。 林海上诉,律师辩称其行为未危害国内,量刑过重,案件引发热议,业内人士感慨,许多中小企业接单时难辨零件用途,稍不慎便触雷。 二审法院综合考量,减刑至10年半,林海的工厂早已停摆,往日的喧嚣化为沉寂。 案件尘埃落定,余波却未平息,中小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生意中规避风险? 法律与利润的边界何在?林海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无数厂家的迷茫与警示。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 《宁波一五金厂负责人生产出口枪支散件被诉,二审改判十年半》的报道。
2009年,浙江宁波,一家五金厂老板接下以色列的订单,生产冲压件产品。后来他意外
瑶露润荷香
2025-04-25 11:06:14
0
阅读: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