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一天,8岁的黑旦像条泥鳅一样黑亮光滑,他肩膀上扛着一根长长的甜秫秸,在通往沙河镇的大车道上一路小跑着去送鸡毛信。 1940年夏天快过完了那会儿,抗日战争正僵着呢。保定那边儿的曲阳县,别看离大城市热闹劲儿远着,倒成了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热点地区。老话说得好:“乱世里头,英雄辈出。”这儿的老百姓,一个个看似平凡,实则都在为民族大义使劲儿呢。 有这么一天,8岁的黑旦,那小身子骨儿跟泥鳅似的,又黑又滑溜,肩上扛着一根老长的甜高粱秆儿,在通往沙河镇的土路上撒欢儿跑。他刚从玉米地里摸爬滚打回来,一进门就见爷爷手里捏着一封鸡毛信——这可是十万火急的事儿,得立马送到城北张政委手里。可问题是,敌人搜得紧,送信这事儿比登天还难。爷爷想亲自上阵,但又怕炮楼上的小鬼子给认出来了。大伙儿正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黑旦挺身而出,胸脯拍得啪啪响:“让我去!我有招儿!” 张政委一开始还将信将疑,一听黑旦那计划,直夸这小子心眼儿多。于是,那封宝贝鸡毛信就被藏到了一个你想破头也想不到的地方——黑旦的小屁股里。出发前,爷爷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地方,找赵队长,亲手把信给他。”黑旦这家伙,撒丫子就跑,路过岗楼时还装模作样慢下来,膝盖一顶,“咔嚓咔嚓”,甜秫秸就成了他的临时零食,吃得满嘴都是渣。鬼子和伪军一看,哎,这小子有问题,拦下来一顿盘问,还翻他的耳朵、下巴,恨不得撬开嘴看看里面藏啥宝贝呢。可黑旦这家伙机灵得很,三言两语就给打发走了。最后,他大摇大摆地闯过岗哨,直奔沙河镇找赵队长。赵队长一听事儿大了,再看黑旦,跟没事人一样,蹲下身子,慢悠悠地从兜里掏出个小纸卷,剥开银纸,递上那张写满秘密的小纸条。这一手,那可是救了整个县游击支队,避免了一场大战啊。 到了晚上,北河滩上枪声四起,县游击支队干脆利落,叛徒和那些敌军都被收拾了。而那个曾经啃甜秫秸的小男孩,后来成了交通员、县政府干部,到现在还在曲阳过着平淡日子。他这一辈子,就是那时候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上战场打鬼子的真实写照。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7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