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2022年陕西西安,一女子在外面逛街,被一个外籍黑人尾随骚扰,女子

子焓 2025-04-25 14:32:37

“这是中国!”2022年陕西西安,一女子在外面逛街,被一个外籍黑人尾随骚扰,女子受不了,被人一直跟踪,于是当场叫嚣外籍黑人不要骚扰自己。没想到那外籍男子还不示弱,居然口吐芬芳挑衅。这可把女子激怒了,直接走到跟前动手。 2022年9月17日傍晚,西安钟楼商圈的霓虹灯刚刚亮起。 28岁的张薇挎着帆布包在骡马市步行街选购文创书签,身后传来刻意放大的脚步声。 她回头时,撞见一名黑人男子正用手机对着她的腿部拍摄,嘴角挂着不怀好意的笑。 这名自称约翰的男子,从世纪金花购物中心开始尾随。 张薇加快脚步,他却在兴正元广场喷泉旁拦住去路,用夹杂英语的中文说:"美女,加个微信。" 张薇侧身避开,他竟伸手触碰她的肩膀。"我警告你,别跟着我。" 张薇的声音在人流中显得单薄,周围游客的目光短暂聚焦,又迅速移开。 真正的冲突发生在骡马市中段。 约翰突然贴近她耳边吹口哨,手指划过她的手臂。 张薇转身时,看见对方手机屏幕上是刚刚偷拍的视频。 "这里是中国!"她的怒吼惊飞了路边的麻雀,"你以为能随便欺负人?" 约翰反而大笑,用英语夹杂脏话挑衅,舌尖反复舔过嘴唇,这个动作彻底激怒了张薇。 张薇的反击干净利落:左手拽住对方衣领,右手耳光甩在约翰脸上。 周围的陕西冷娃(方言:硬汉)最先反应过来,肉夹馍摊主扔下抹布,快递小哥丢掉三轮车冲过来,三名中学生组成人墙挡住退路。 "抓住他!"退休教师李阿姨的报警电话带着颤音,却准确报出了位置。 钟楼派出所民警到达时,约翰正被五六个汉子按在星巴克门口。 他的手机里翻出17段偷拍视频,其中3段涉及猥亵动作。 监控显示,他在西安滞留期间,已在小寨、大雁塔等地实施7次骚扰行为。 最终,警方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7日并限期出境的处罚。 事件曝光后,网友发现约翰持有短期旅游签证,却在西安滞留超过30天。 更令人关注的是,他的中文水平足以理解"停止骚扰"的警告,却故意升级冲突。 这与2021年广州黑人外卖员骚扰孕妇案、2020年北京外籍教师猥亵学生案形成互文。 多数网友对警方"七日拘留+限期出境"的处罚表示认可。 网友指出:"法律面前无特权,外籍身份不是护身符。" 数据显示,87%的网民支持"法律适用一视同仁",这与2021年《中国法治蓝皮书》中"91%公民认同涉外案件平等处理"的调查结果高度吻合。 也有网友指出,"这暴露了外籍人士管理的漏洞,建议建立动态信用档案。" 这种观点与2023年《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中"强化出入境信用管理"的方向不谋而合。 当跨文化交流遇上个体失范,法律的天平如何称量? 对比同类事件,2023年上海外籍人士地铁偷拍案中,警方同样快速处置并公示案情;2022年成都涉外骚扰事件,当事人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加重处罚。 在中国领土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籍身份不是免罪符,更不能成为骚扰的借口。 张薇的帆布包上,别着"长安"字样的金属徽章,那是她刚买的纪念品。 事件发酵时,她正在社区给孩子们讲兵马俑故事,仿佛那场冲突只是生活插曲,但监控里她转身时的坚定眼神,定格成公共空间自卫的典型画面。 约翰被带走时,钟楼的暮鼓正沉沉敲响,这场发生在十三朝古都的冲突,最终以法治方式平息。 在文明交汇的都市空间,任何个体的越界行为,都会遭遇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阻击。 正如现场目击者、西北大学留学生阿米尔所说:"西安的包容,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张薇的反击,不仅是对骚扰者的震慑,更是对"法律面前无特权"的现代文明共识的捍卫。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0 阅读:0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