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非常生气说:“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

近史风云录本人 2025-04-25 17:06:38

1368年,徐达故意放走元顺帝,常遇春非常生气说:“你放弃立功放走元帝,难道不怕我告诉陛下而治罪你吗?”徐达听后,泰然自若地说:“元帝不是普通人,抓到了分封为王或杀都不是解决办法,放走最合适。” 1368年初,中原大地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朝统治日渐衰落,各地纷纷陷落,朱元璋的军队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席卷四方。 元顺帝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带着后妃仓皇北逃,留下一片混乱的局面。朱元璋眼看帝业将成,立即派出两员大将徐达和常遇春率军追击,意在彻底消灭残存的元朝势力。 这两位将军在朱元璋的众多部将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徐达出身安徽凤阳,与朱元璋是同乡,更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友。 自1353年开始追随朱元璋,徐达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他善于统筹全局,行军布阵极具谋略,每战必胜让敌人闻风丧胆。 尤其在1355年的一场战役中,徐达曾用自己替换被俘的朱元璋,这份舍己为主的精神不仅救了朱元璋的性命,更是扭转了整个战局的走向。 常遇春则是另一位赫赫有名的统帅,他以勇猛著称,善于抓住战机,一出手便是雷霆万钧之势。在攻城略地方面,常遇春的战功赫赫,是朱元璋麾下一员虎将。 这样两位各具特色的名将,一个深谋远虑,一个勇猛果敢,搭配在一起堪称完美。朱元璋正是看中了他们互补的特点,才将追击元顺帝这样的重任交到他们手中。 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明军极为有利。元朝在江南一带的统治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守军士气低落,抵抗意志薄弱。 加上元顺帝的仓促北逃更是让军心涣散,许多将领纷纷投降。这种局势下,徐达和常遇春率军北上,一路追击元顺帝的队伍。 两位将军各率精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穿越山川河流,紧紧咬住元顺帝逃亡的路线。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行军速度极快,很快就将距离缩短到了咫尺之遥。 这场追击战持续了数日,元顺帝的队伍因为携带大量财物和后妃,移动速度受到极大影响。眼看就要被追上的时候,一个关键的抉择摆在了徐达面前。 在军队即将追上元顺帝的关键时刻,徐达作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故意放慢追击的速度,给予元顺帝逃脱的机会,这个决定立即引起了常遇春的强烈不满。 元顺帝的队伍就在眼前,这可是一举成就不世之功的大好机会。常遇春看到徐达的举动,当即提出质疑,认为这是放弃立功的机会,更担心此事传到朱元璋耳中会带来严重后果。 徐达面对常遇春的质疑,平静地解释了自己的考虑。元顺帝作为一代帝王,其身份地位特殊,不同于普通的战俘,如果将其生擒活捉,反而会给新朝带来诸多难题。 如果把元顺帝处死,会落下残暴的名声,不利于安抚蒙古贵族和百姓。如果将其封王,又会给后代留下隐患,成为反叛的潜在威胁。 这个判断源于徐达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在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时对待前朝皇室的处置往往会影响新朝统治的正当性和稳定性。 留着元顺帝不仅会成为政治包袱,还可能成为号召力的象征,引发不必要的动荡。放走元顺帝反而是最明智的选择,既避免了处置的难题,又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宽容。 这种远见卓识正是徐达区别于其他将领的地方。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开国功臣不仅要有军事才能,更要有高超的政治智慧。 当其他人还沉浸在追求军功的热情中时,徐达已经在思考如何为新朝的长治久安打下基础。这种高瞻远瞩的态度,也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 徐达的选择虽然在当时看来是放弃了立功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却是明智之举。他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一个潜在的政治难题。 徐达明白,在建立新的王朝时,不能只顾眼前的胜利。处理好前朝遗留问题,为新朝开创太平盛世才是最重要的。 当这件事传到朱元璋耳中时,他并未对徐达提出任何责罚。相反,朱元璋对徐达的处理方式表示了充分的认可,这种态度充分说明了徐达的判断是正确的。 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徐达的信任和重用更进一步。1368年,徐达被任命为丞相,封为魏国公,成为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放走元顺帝的决定,为明朝的统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元顺帝最终逃往北方,对明朝的统治不再构成实质性威胁。 这种处理方式也赢得了蒙古贵族和百姓的认可,减少了民族之间的对立情绪。许多蒙古将领和官员后来都归顺了明朝,为明朝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徐达的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政治智慧。在担任丞相期间,他始终保持谨言慎行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 这种处世之道使他在明朝开国功臣中独树一帜。很多开国功臣因功高震主而遭到猜忌,但徐达却得以善终。 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极高,称赞他"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这样的评价在朱元璋严苛的标准下实属罕见。 徐达死后,朱元璋不仅追封他为中山王,还破例让其子孙三代都享有王爵。在钟山之阴为徐达修建的陵墓,其规格也远超当时的礼制标准。

0 阅读:116

猜你喜欢

近史风云录本人

近史风云录本人

传播中华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弘扬正能量。